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的十一个瞬间:深度解读中国3G报告

(2009-10-27 22:08:25)
标签:

中国

3g

报告

cnnic

分类: 商业观察

今天CNNIC发布了最新版的《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并且力压诺基亚与TD的联姻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热点。不过,除了短促突击式的几大亮点报道,这份报告的全文中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可谓中国3G春天的若干个瞬间

瞬间之一:电子屏幕成3G宣传重镇

除了64.5%的3G知晓率值得关注外,在3G的宣传渠道中,有75.3%听说过3G的手机用户是从电视上看到过3G广告,45.8%在互联网上看到过3G相关广告,而手机本身则贡献了20.2%的知晓比率,可见3G的传播与电子化呈现直接相关,或许预示着上网本等大屏幕终端在3G时代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瞬间之二:75.3%的3G整体认知度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75.3%的听说过3G的手机用户并没有明显的运营商品牌概念,这在3G发展初期实际上有一定的好处,而非依托不同品牌割裂和分散注意力并造成认知的混乱。当然,这也反映出三大运营商在品牌宣传和实际业务方面差异化发展的不足。

瞬间之三:联通体现后发优势

除第一提及外,被访用户对3G品牌的整体知晓中,中国联通业务品牌“沃”的用户认知度最高,达62.2%。其次依次是G349.6%)和天翼(42.2%)。这既和联通在营销方面的巨大投入有关,作为最后一个发布3G的运营商所带来的新鲜印象与iPhone的诸多消息炒作,恐怕也有一定作用(本次调查在今年89月进行)。

瞬间之四:高网速成3G首要诱因

现有3G手机用户使用3G手机的原因调查中,对3G上网速度表示满意的占到整体购买因素的29.1%;可视电话原因占到了11.2%。需要指出的是,可视电话实际上也是对高网速的一种认可,因此,基于高网速而使用3G的用户实际上占到整体的40%,看来消费者对当前3G的网速基本还是认可的。在而对用户关于实际3G网速的调查中,认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了54.3%。

瞬间之五:运营商满意度56.1

目前3G手机用户对运营商的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用户之和占到总体的56.1%。对目前运营商服务满意程度很低的用户所占比重很少,只有3.3%的用户提出“很不满意”。不过开个玩笑,要赶上“满意100”,三大运营商还要再加把力了。

瞬间之六:千元手机无必要?

与电信通过千元手机推动3G普及的宏愿相反,调查显示,只有9.8%的用户期待3G手机低于千元。目前尚未购买使用3G手机的用户中能够接受的3G手机价位在3000元以下的占80%

瞬间之七:3G转网意愿强烈

58%的用户表示愿意参加运营商组织的“预存话费换3G手机”活动,表现出了对3G的极大兴趣。只要运营商相关政策得当,当前用户向3G迁移应该比较顺利,这对中国移动来说应该是个巨大的优势。

瞬间之八:运营商不重要?

据调查,有54.4%的用户对手机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运营商的重视程度,他们为了所爱的手机可以随时变更运营商。这说明明星终端在3G时代必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运营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瞬间之九:白领钟爱上网本/

3G上网本用户中20-29岁是用户最多的年龄段,占到3G手机用户的61.3%,比3G手机用户的同年龄段所占比重(55.6%)高出近6个百分点。3G上网本用户的学历结构中,大学学历人群比例最高,占到总体的39.3%。在职业结构中,企业/公司职员以28.3%的比例占到了第一位,企业/公司管理者仅次之,所占比例为14.8%可见,白领应是上网本的主要目标消费者。上述现象在上网卡中也有体现,不再赘述。

瞬间之十:搜索凸显3G内容丰富

3G手机的使用中,手机上网浏览新闻、手机在线聊天和手机搜索各自比例为90.8%47.9%46.9%,其他服务均低于20%。值得注意的是手机搜索使用的高比例,因为如互联网一样,搜索功能得到广泛使用历来是内容丰富化的结果。

瞬间之十一: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

中国3G不但已经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还展现出了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据估算,未来半年听说过3G而未使用3G手机的用户中,有20%的用户有可能使用3G手机,潜在规模约6800万;23.8%的用户有可能使用3G上网卡,潜在规模约8000万;16.8%的用户有可能使用3G上网本,潜在规模约5700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