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2015-01-22 11:27:52)
标签:
情感 |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 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乐趣。
科学知识: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认识到衣服自己不能产生热。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实验器材】
小组实验用:一支温度计、毛衣、塑料袋、棉线、实验单(备用:易拉罐、绒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天气越来越冷了,让我们先搓搓手吧。(师生感觉手热起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搓手,既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热起来的感觉,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一、问题导入
1、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热和燃烧》单元的学习。(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内容基本包含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把单元导入语有机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首先研究《热起来了》。
3、揭示课题:《热起来了》
4、除了搓手,还有什么方法也能使我们热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空调、太阳——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食物——提供能量 盖被子、穿衣服——?)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二、研究衣服能否自己生热的问题。
1. 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呢?你是怎么猜测的?
(学生可能回答:A、衣服能自己产生热 。B、衣服不能自己产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2.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3.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
4. 交流方案。(可让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5.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操作:
将衣服叠好,里面放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上的读数是不是上升了。
把衣服放入不漏气的塑料袋,里面放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上的读数是不是上升了。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根据情况,教师鼓励孩子可用其他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如在易拉罐内装水,易拉罐外面包裹绒布,如果衣服自己能产生热,经过一段时间测量,温度计读数将会不断上升。教师在巡视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给与及时指导。】
三、交流研讨。
1. 请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情况。
2.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
3. 多穿衣服身体怎么会觉得热起来?
4. 你还有新的问题吗?
附:实验表格。
衣服自己能产生热吗?
第 小组
将温度计插入衣服内观测温度 |
30秒后的温度(℃) |
1分钟后的温度(℃) |
2分钟后的温度(℃) |
3分钟后的温度(℃) |
…… |
|
|
|
|
|
衣服自己能产生热吗?
第 小组
将温度计插入衣服内观测温度(用塑料袋把衣服扎紧) |
30秒后的温度(℃) |
1分钟后的温度(℃) |
2分钟后的温度(℃) |
3分钟后的温度(℃) |
…… |
|
|
|
|
|
衣服自己能产生热吗?
第 小组
易拉罐内装水,外面用绒布包裹,用温度计观测水的温度 |
30秒后的温度(℃) |
1分钟后的温度(℃) |
2分钟后的温度(℃) |
3分钟后的温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