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类作文写作——2011年上海语文作文题材料为:一切都会过去
(2020-03-05 09:39:03)分类: 作文辅导 |
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
可以写“青春”,可以写“灾难”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对今年的作文题大加赞赏,他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
在 毛老师看来,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总理此次访日,又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这篇议论文可以用的素材很多,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光明中学语文教师李新分析说,例如日本地震、南方大旱等灾害和困难,我们要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同时,我们又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要重视或正视眼前的困难。当然文章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写,围绕读书和做人来写,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通过生活过程写出对人生的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李老师说,这篇作文从思想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生已经走向成熟,他们对社会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待。(记者:钱钰)
哪点感触深就写哪一点
原格致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老师认为,此次的作文题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一位多年从事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表示,高考作文阅卷,会鼓励学生放手写作,不会预设主题。这个材料作文有两个点:“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对考生来说,“一切”都是模糊的,考生具体要写什么,有很大的空间。
有些考生会具体化,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考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
专家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给人回味无穷。对考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容易些,给考生很大的空间。专家表示,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考生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上海市大同中学
是社会的良心。(说得太好了)
********************************
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
直面
大卫的铭文说:一切都会过去。这是他直面过去而获得的战胜苦难的勇气;契诃夫的铭文说: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他洞悉人生冷暖后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呼喊。
在我看来,直面远没有经历那么简单。直面的力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后世都是大有裨益的。(切入)
巴老在日暮之年,并没有把时间留给颐养天年,而是通过《随想录》反思自己。他回忆了文革时期那段惨痛的历史,没有对时代加以苛责,而是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自己本已“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再撒了一把盐。“一切都会过去”并非是人们苟且过活,为自己所处的逆境加以粉饰与安慰的借口;而更应该像巴老这样,让这“都会过去”并且“都已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的身上留下永恒的价值,直面的力量造就非凡的气度和价值。(直面“会过去”与“不会过去”。不过,巴老是直面时代的。)
同样经历过文革的季羡林,也在之后写下了《牛棚杂忆》。与巴老不同的是,他没有对个人有太多的苛责,而是通过一种温和的反思,去警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以史为鉴。“一切都不会过去”并非是失意者用来压抑自己而永远郁郁寡欢,而是通过对过去逼真的叙述,用“血与泪的代价”,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钟声。
大卫、契诃夫也好,巴老、季老也罢;他们对“一切会否过去”的探索与追问,力量之源便在于他们对真相的直面。“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的力量还重”,这是索尔仁尼琴的名言;“诚实的力量甚于热血”,这是柯夫的警句。
可是当今的文坛,正如余杰批判的那样:不是没有“大师”和“大师之作”,而是缺少真实的生活感受和说真话的勇气。有的只是沉迷于郭敬明式的深度梦呓中,或是频繁沦陷于为权利的歌唱颂歌中。(识见高)
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偏离贾平凹所言的文学的“大道”——对真实和心中某种价值的坚守。直面和直面之上温暖人性的指引,让“无论会否过去”的一切,纯正美好。(文章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乃积累之功)
**********************************
简评:从“直面”人生切入,将“会过去”与“不会过去”合在一起写,把主题确定为“说真话”,大胆,有创意。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大量人物、作品、名言、事件,并发表了独到见解,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