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起承转合读“唐诗”,把握过片析“宋词”

(2018-01-31 10:47:14)
分类: 古诗鉴赏

起承转合读“唐诗”,把握过片析“宋词”

——诗歌鉴赏复习之读懂格律诗

翟晓周

各位师友,大家晚上好!

我是翟晓周。今晚和大家分享的是诗歌鉴赏方面的读懂格律诗和词,我拟的标题中的“唐诗”指的是格律诗,“宋词”指的是曲子词。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全国卷11分,2017年起开始5分的双选和6分的主观题。这道题上的分差开始拉大,一般情况,做得好的可以达到10-11分,差的可能就2-3分。但是诗歌鉴赏又是见效慢的题目。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肤浅的思考和尝试。期望能够对高三的学生有所帮助。

2015-2017,连续三年,全国卷共计8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都是考查的唐宋时期的诗歌,又主要是格律诗。2013年全国卷两套试题,诗歌鉴赏均选择的是词,2014年全国卷两套试题,一套是词,一套是诗。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诗词同抓。

在诗歌鉴赏中,重点有三大问题:一是读懂诗歌,二是掌握术语,三是规范答题。而第一点则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这轮高考复习中,我首先以格律诗和词为例,对如何读懂诗歌做了一点探究,一并对答题做了一些规范。在此同各位行家里手做分享,期望各位不吝指正。

以前的诗歌鉴赏的复习,我也十分重视读懂诗歌,综合各种方法,基本上按照“五关注——关注标题、关注注释、关注即时诗人、关注意象、关注情思语”来指导学生的。这个方法当然很有价值,我在9月份的复习中已经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但是学生还是存在阅读障碍,出现阅读理解方向的偏差。这促使我对如何读懂诗歌进行深入思考,寻找一些能够纠偏的方法。我尝试过不同的方法,比如:逐联翻译,但是效果都不好,最后决定从结构入手,强化整体阅读意识。

一、“起承转合”读“唐诗”

格律诗,重点在于格律,诗歌鉴赏题,在格律上主要考查“格”——结构。格律诗的结构重点是“起承转合”。这个知识点我们均很熟悉,但是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并不重视这一知识的运用。

我在这里还是先把这个知识点炒一下剩饭。律诗是格律诗的基本形式,八句成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种称谓是从位置和顺序上来讲的,而从结构上,这四联分别叫:起、承、转、合。

起:主要是引出诗人吟咏的对象并做大致勾勒,点题,或者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承:承接“起”对“起”引出的对象做具体的描述。

转:由承句转向,有四种转。一种是对象不变,转换描述的角度,二种是对象转换到“承”相关的对象上,三种是由景、物到人的转,四种是由景(内容)到情(主题)的转。前两种转,属于内容的转,诗歌整体可以将前三联划成内容部分,最后一联划成主体部分;后两种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由内容到主题的转,诗歌可以将前后两联分别划成内容和主题部分。

合:总结全诗,卒章显志,或者升华主题。

鉴此,我运用起承转合,设计了一张律诗阅读表格,要求学生在阅读律诗的时候必须完成这张表格。作用及要求圈出来。

 

格律诗阅读细化表

结构

作用及要求

对象

对象特点

艺术技巧

意图(情思)

艺术效果

1、点题;2、引出对象;3、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具体描述对象,构成画面或者呈形象特点。

 

 

 

 

 

1、描述角度转换;2、描述对象转换;3、由景、物转人;4、由景转情。

 

 

 

 

 

1、总结、卒章显志,或者升华主题。

 

 

 

 

 

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不注重整体性,对是够整体描述的对象模糊。通过这张表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纠偏。需要注意的是:起和承的对象是一致的,转的对象与起承的对象不一定一致却是协调的。示例一:

2017年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首先按照“五关注”初读诗歌,然后按照“起承转合”来分析,完成下表。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阅读细化表

结构

作用及要求

对象

对象特点

艺术技巧

意图(情思)

艺术效果

1、点题2、引出对象3、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1、考场

2、考生

1、考场:肃穆、高雅、安静、

2、考生:有才

勾勒

对考场和考生的满意的喜悦。

 

具体描述对象,构成画面或者呈形象特点。

1、考生

2、考场

1、考生:专著、认真(无哗、下笔

2、考场:安静(春蚕食叶)

1、用典“衔枚”。2、比喻(春蚕食叶)3、以声衬寂

强化诗人内心对考生和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喜悦。

生动、形象、贴切。

强化情感

1描述角度转换2、描述对象转换;3、由景、物转人;4、由景转情。

考生(从侧面描述)

贤德、有才华

侧面烘托

给予很高的期望——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强化情感

1、总结、卒章显志,或者升华主题。

“我”

谦逊、期望

婉曲

嘱托同僚为国精心选才,惜才爱才。

真诚

 

接下来,以此结果来做题,就十分简单而准确。先看客观题第14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A项对应对“起”的分析解读,正确。

B项对应对“承”的分析,可知,第三句不在写考生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而在于强调考生的“专注答题不出声”从而突出考场的安静。因此B项错误。

C项对应对“转”的前半部分的分析解读,完全符合,正确。

D项对应对“转”的后半部分的分析解读,完全符合,正确。

E项对应对“合”的分析解读,可知:诗人重在表达对考生的期望,对考场、考生的满意的喜悦,作为“合”应卒章显志,升华主题,不言其他,故而一定要表达对考生的期望,对考试的期望。所以E项错误。

因此答案为BE

再看主观题第15题: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我们只需要将对“承”的分析解读做适当取舍和整合,按照“艺——意——义”的程序组织,即可得到答案。

1)运用比喻和描摹的手法,以“春蚕食叶声”为喻,描摹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2)运用以声衬寂的手法,用“笔落纸上的沙沙声”反衬考场的安静,突出考场严肃寂静;

3)借景抒情,突出和强化诗人对考生和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这样的答案可以和标准答案媲美。

示例二:

2017全国卷III 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首先按照“五关注”初读诗歌,然后按照“起承转合”来分析,完成下表。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阅读细化表

结构

作用及要求

对象

对象特点

艺术技巧

意图(情思)

艺术效果

1、点题;2、引出对象;3、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自己的诗歌作品

有风情、雅正

借代、幽默的语言

“我”有才(戏谑)

生动、诙谐

具体描述对象,构成画面或者呈形象特点。

自己的诗歌作品

艺术水平高

侧面烘托

“我”真的有才,创作水平高(戏谑)

强化、突出

1、描述角度转换;2、描述对象转换;3、由景、物转人;4、由景转情。

自己的遭遇

有才华、无富贵——怀才而不遇

反讽

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嘲讽

幽默、诙谐、深刻

1、总结、卒章显志,或者升华主题。

自己的态度

自得与狂傲

直抒胸臆

戏谑、炫耀才华,讽刺现实

强化主题

 

接下来,以此结果来做题,就十分简单而准确。先看客观题第14题: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对应辨析结果如下:

A项,对应对“起”的分析,结合初高中所学的对白居易的了解,完全符合,正确。

B项,对应对“承”的分析,完全符合,正确。

C项,对应对“承”的分析可知,这一联意在衬托自己的作品艺术水平高,不在于讲别人的作品或者创作水平怎么样,换言之,关注一下本联的描述对象,即可明确其错误,故C项错误。

D项,对应对“转”的分析可知,本联意在讲自己的遭遇,不在于将自己的诗歌在将来是否有名气。因此D项错误。

E项,对应对“合”的分析,完全符合。正确。

因此答案选BD

再看主观题第15题: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结合表格中对“起承转合”的分析,抓住其中的“意图(情思)”,分类整理,结合对象及特点的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整理出来的答案如下:

1)戏赠友人,以戏谑的语言和诙谐的态度,夸耀自己文才有文学成就,自鸣得意。一是十五卷成,二是元、李二友这样诗歌高手都要想自己学习。

2)表面为戏言,实际上是诗人运用反讽手法,在戏言背后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悲愤、无奈与自嘲。自己有才而不遇,何等忧愤。

这样的答案完全可以与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媲美:

【参考答案】诗人戏谑有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二、抓住“过片”析“宋词”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所选词(曲)一般为上下两阕的小令或者中调。曲和词结构相近,曲的阅读也可以参考词的阅读,故一并将曲的阅读纳入词的阅读中。

上下两阕的词(曲),在结构上有几个十分重要的点“起句”“过片”和“结句”。其中“过片”是承上启下的结构关键句,是读懂词(曲)的牛鼻子。因此以“过片”为主,抓住词(曲)的结构来做,能够较好地整体把握住词(曲)的内容和主题,从而读懂词(曲)。过片一般是下阕开头两句,前一句承接并总结上片,后一句总领下片。就词而言,大体上,可以看做是上阕写景(内容)下阕抒情(主题)。但具体的结构也有多种,譬如,咏史怀古类的,一般是上阕咏史怀古,下阕讽今抒怀,因此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是其标配。

在词(曲)阅读中,把握住结构,就能较清晰准确地理解其内容和主旨。

1、紧抓“过片”把握结构

示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