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吴泓工作室
整理
一、《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最大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我们只要稍稍查一查司马迁的《史记》的目录,就可以知道,孔子是列入了《史记》的“世家”当中的,具体是“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其他诸子,如老子、韩非子等则列入了第二个级别的“列传”当中,而且不是单独成篇,是二人合传,如“管晏列传”(也就是管仲、晏婴列传)“老子韩非列传”。而且,孔子的弟子也是单独列入“列传”当中的,即“七十列传”中的“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这样的一种安排确实与众不同,它至少能说明两点:
第一,司马迁是非常重视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道德和理想追求的。
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的末尾就这样赞誉道: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音之,恭敬之意]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意思是: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了,读书的人仍然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判断或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二,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在先秦的文化典籍中记录得比较详细。
《论语》我们不用多说,其它的典籍中也有一些详细的记录。难怪后世的画家们在画先秦诸子的画像时,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是最多的,如我们知道的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画的《孔子弟子像》,该画于上世纪初被日本军火商买走,并被列为日本的国宝。现当代的有上海画家戴敦邦及其弟子周一新倾力合作、精心绘制的《孔门七十二贤像传》,此外,还有山东画家董振中画的《七十二圣贤图》等等。能为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物作画,说明这些人物在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记叙是比较详细的,而这当中最为详细的当属《论语》。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那么,要塑造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物形象,必需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那就是人物的言行。
首先,我们来说说《论语》的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
真正能够显示《论语》学派的语言特征存在于《论语》一书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格式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子曰”。《论语》开卷第一篇的第一段话就是以“子曰”开始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子曰”的格式几乎成了《论语》的标志,它也积淀在“子曰诗云”这个成语当中。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老子》《荀子》《韩非子》是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所以不存在“子曰”的语言格式。《墨子》称“子墨子曰”,《孟子》称“孟子曰”,《庄子》称“庄子曰”,唯独《论语》称“子曰”,这样就显得非常的独特。我们还可举一些例子: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格式,我们完全可以把“子曰”的“子”看成是一个独白者,把“子曰”后面的话语看成是一段独白。这种声音替代了一般作品中那种称之为有背景或者有场景的叙述和描写,它渗透弥漫在整部《论语》当中,展示着孔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索,把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出孔子忠诚于道德理想的伟大情怀。
其次,我们来说说《论语》当中有背景或者有场景的叙述和描写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论语》当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它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而人物也有对话、表情、行为等。例如: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一章只有65个字,却真切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一个生活片段。第一句点明了人物、地点、事件等叙事必备的要素。子游的态度严肃认真,措辞庄重整饬[chì,音斥]。他所引述的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话,对偶而兼对比。这种道德格言的引述把子游重视礼乐教化的精神和严谨持重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恰切。子游这种一本正经的态度,更能反衬孔子性格中洒脱诙谐的一面。孔子最后的话点明当时还有许多学生在场,“割鸡焉用牛刀”这个玩笑是对着好多人开的。“前言戏之耳”是一句富于幽默感的口语,一个“戏”字不仅使整篇文字有了着落,而且点活了整个画面,显示出老夫子可爱可亲的一面。
又如《先进》篇中的“侍坐”章。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对孔子神态的描述十分简略,只有“夫子哂之”和“夫子喟然叹曰”两句话。孔子一生奉行中庸,讲求礼仪,当他问及学生们的理想时,子路“率尔而对”,说话不够谦让,于是“夫子哂之”,然而也仅仅是“哂之”,并没有给与任何批评。在这略带一点点嘲笑的一哂之中,既包含着孔子对子路不讲礼让的批评,也包含着对子路志向的肯定。而曾晳所述之志不同于他人,那与其说是一种志向,不如说是描绘了一幅十分具有诗意的画卷: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
guàn ,音惯]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幅十分具有诗意的图画正好与孔子的心境合拍,因为它画出了夫子对和平、安乐的大同世界的向往,引起了孔子的共鸣。大雅不作,壮志难酬,于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叹比之任何表白更让人为之所动。在这一段文字中,孔子几个弟子的性格气质也跃然纸上。如孔子刚发问,还没点到子路的名字,子路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见解。文章起落之间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子路那直率刚勇,易于冲动,不够礼让的性格特征。而当孔子问及曾晳时,曾晳并没有马上站起来回答问题,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极为有力地烘托出曾晳沉稳、老练和洒脱的性格特点。这里,从容的描绘创造出一种真实的场面和氛围,整个情节也仿佛随着那优美的鼓瑟声而洋溢起来,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节奏,人物便在这节奏中各显风姿。这种起伏跌宕而又雍容的叙事笔调,似乎表现着一种叙事情感的内在节奏,它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第三,我们来说说《论语》当中非常特殊一篇——一般读者觉得有难度而容易忽略的《乡党》篇。
《论语》中的《乡党》篇,有对孔子形象的集中描述,这些描述涉及到孔子衣食住行的许多琐细的地方。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指出,这些细致的描述记录了“孔子忠实履行礼制之细节”,其意义在于展示礼制在日常生活中的神圣仪式。这确实是精彩的论述,它讲清了《论语》对孔子衣食住行予以细致描述的目的。
如写他在各种场合,都有各种不同的仪态。他到了地方政治中心和父兄宗族所在的“乡党”(指家乡本地),就“恂恂[xún,音寻]如也,似不能言者”,到了“宗庙朝廷”,就“便便[pián,音骈]言,唯谨耳”。在乡党只求谦恭,在宗庙朝廷要和人辩论政治,但还是求谨慎。他“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音银]如也”,整个这一篇,都是这样的刻画和形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当中许多的描述能够弥补《论语》简约叙事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缺乏肖像描写的不足。
总之,《论语》运用了独白、对话、描述和简练叙事等艺术手段,真实表现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举止气度,塑造出了以孔子为中心及其众多弟子以及其他人物如政客、隐者等人物群像(据统计,《论语》记录的人物有140人之多),同时也折射出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书中所有的人物话语和叙事话语都自由而又准确地服从于表现人物心灵的目的。信笔拈来的一段段话语,传神写照,风采焕然,散发出迷人气息。再加上《论语》那特有的思想上的博大精深,使《论语》中人在举手投足间尽显风流,而又蕴藉深厚。这一切使《论语》具有了巨大的文学价值。
当然,《论语》的巨大的文学价值还不仅仅在此,如有学者认为的他的以“诗教”为中心较为系统的文艺思想,《论语》中质朴简练、隽永有味的语言特色等等,这些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慢慢体会。
二、《论语》的教学价值
关于《论语》的教学价值,我们可以由低到高,依次从下面三个层面来谈谈。
第一个层面,我们称之为语言价值层面,也就是我们教学《论语》时的“语句积累和理解”层面。这里我不仅强调“积累”,更强调“理解”,因为“理解”《论语》中这些语句的意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意思你在经历过后才会深有体悟。
其实,无论是在小学和初中,或者是在高中,以至于在我们成年成人之后,只要是你在阅读《论语》,就都会顾及或者涉及到语言这个层面,因为这是入口。再者,处在不同的人生成长阶段,我们对《论语》的这些语言语句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体会或者感悟。例如有一次,我和一位40岁的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说到“人的一生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怎样做”,这位朋友很有感受地说:“对呀!对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说:“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这位朋友非常吃惊,他说,他父亲常常用这句话来教育他,没想到出自《论语》,是应该好好读一读《论语》了。
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在《论语》的一千六百个左右的词语中,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双音节实词,有一百多个;被各类词典收录为成语的,有六十个左右;常常被引用的句群,包括形象生动的比喻句、对偶句和含义深刻的警句,有好几十条。
下面,我们就先说说《论语》中的双音节实词。
《论语》中有不少双音节实词,已经死亡了。
如名词中有瑚琏(hú liǎn,音胡脸,指宗庙的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的人才)、辟公(pì
gōng,音僻公,指诸侯)等等。
再如形容词有怃然(wǔ rán,音吴然,指失望的样子)、绎如(yì
rú,音一如,指声音不断的样子)、翕如(xī
rú,音西如,指音乐声音兴盛的样子)等等。
动词也有一些,如巽与(xùn
yǔ,音讯与,指顺从、附和的意思)、视成(指责其成功的意思)、忿戾(fèn
lì,音奋力,指老羞成怒、无理取闹的意思)等等。
但是,《论语》中还有很多双音实词和词组,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社会变动,却仍具有巨大的稳固性,和拒绝被同化的抵抗性。名词如朋友、妇人、宾客、宗族、邻里、德行、衣服、日月、刑罚等等。形容词如果敢、莞尔、滔滔、巍巍、侃侃、颠沛、俨然等等。动词如出纳、征伐、修饰、润色、讨论、鞠躬、忠告、毁誉等等。
我们再说说成语。
出自——
《学而》篇中的:巧言令色、不亦乐乎、言而有信、犯上作乱、和为贵、温良恭俭让;
《为政》篇中的:从[cóng]心所欲、一言以蔽之、见义勇为、温故知新;
《八佾》篇中的:尽善尽美、既往不咎、是可忍孰不可忍;
《里仁》篇中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公冶长》篇中的:听其言观其行、不耻下问、三思而行、不念旧恶;
《雍也》篇中的:中道(半途)而废、文质彬彬、敬而远之;
《述而》篇中的:发奋忘食、求仁得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泰伯》篇中的:任重道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有责任、有信仰、有求索等深刻含义);
《子罕》篇中的:不忮(zhì,音之)不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后生可畏、欲罢不能、空空如也、循循善诱、待贾(价)而沽;
《乡党》篇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先进》篇中的:过犹不及;
《颜渊》篇中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一条非常有名,人们常说却不知出处)、成人之美、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被称之为“道德黄金律”——因为,就其性质而言,有人考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意识形态无关,既不是东方的那一套,也不是西方的那一套,而是不折不扣的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是世界上多个不同文明在互不知情的年代里各自提出,却又高度一致的道德观念。);
《子路》篇中的:欲速则不达、无所措手足(手足无措)、名正言顺、言必信行必果;
《宪问》篇中的:以德报怨(以德报德)、怨天尤人、危言危行;
《卫灵公》篇中的: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有教无类、小不忍则乱大谋;
《季氏》篇中的:分崩离析、血气方刚;
《阳货》篇中的:无所用心、色厉内茬、道听途说、饱食终日、无所不至、杀(割)鸡焉用牛刀;
《微子》篇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这么多成语,都渊源于《论语》。
当然,有的也引自其他典籍,如引自《诗经》,但这不影响《论语》的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结论。
第三,说说常被我们引用的句群,包括形象生动的比喻句、对偶句和含义深刻的警句。
说比喻句。
如形容时光流逝之快速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见《子罕》篇,生命短暂,时间永恒,这是一句很有哲学意味的话);
如形容不用错误手段谋取富贵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述而》篇,这句话掷地有声,对于今天我们不少趋利避祸、不讲道义的人来说,是一种警醒,很有现实意义);
如形容向善避恶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季氏》篇,意思是:看见善良的东西,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的东西,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腾的水里一样难受);
如前面提到的,说明办事要作好准备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见《卫灵公》篇);
如说明不能用强制的方法去改变一个人的意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见《子罕》篇,这是很有力量影响后人的一句话);
如说明一个人不可无信用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见《为政》篇,说明诚信是何等重要)。
《论语》中运用比喻很多,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可谓是一应俱全。
总之《论语》这些比喻句,因其贴切、生动,后代人们常常喜爱借用。
说对偶句。
每分句三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
每分句四个字的,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每分句五个字的,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ī]”(《述而》);
每分句六个字的,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每分句七个字的,如“可以抚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
每分句八个字的,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
这些对偶句,一来是因为词语本身不太深奥,二来是由于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已经成为加工过的文学语言,体现了美学上的所谓整齐、对称的美,容易在人们头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这些偶句有很多二千多年来常常被人们看成固定的一个语言单位而不断地被运用。
说格言、警句。
这些语句具有真理性的特点,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学而时习之”(《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上),“食不语,寝不言”(《乡党》),等等。当然,这些格言或警句,与上面谈到的比喻句、对偶句也有交叉。
其实,我们只要稍稍上网查查,很多名人也都是从《论语》中取名字的。一般人也有,如我的一个学生说他爷爷为他取名,叫廖文彬,文质彬彬的“彬”那个字。
总之,教读《论语》,这些“语句积累和理解”的功夫是要下的。《论语》的教学,最应该也最容易体现或者达成的,就是它的语言价值。
第二个层面,我们称之为人物精神的层面。我这里说的人物不仅包括孔子,也包括他的弟子。师生是一体的。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层面,这是我们教读《论语》,“读懂《论语》”的一个最基础、最基本的层面。
阅读《论语》,或者说教学《论语》,很多时候是这样,我们只读其文,而不读其人的。这是不对的。如果说在小学阶段,我们领着小学生只读其文不解其人,那还是可以原谅;到了初中阶段还只读其文,不读其人,那就不可原谅了。到了初中阶段,我们得像司马迁那样——“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或者更进一步,就是像司马迁一样“适鲁”,去山东齐鲁“游学”一番,做做“访问学者”了,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去山东曲阜“现场学习”。
当然,很多老师、家长会问,不应该研究一下《论语》的思想吗?如什么叫“仁”啊,“礼”啊,“义”啊,“忠”啊,能不能从为学呀,为政呀,为人呀等入手,等等。说实话,不能够真正进入那个时代孔子的内心世界,想其所想,思其所思;不能够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现实场景”,去遇见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就立马从主题、概念入手,是不太明智的。而研究出来的思想也往往可能是不太准确、不够科学的,很可能会是人云亦云,甚至会是指驴为马了。
所以,我建议,研究《论语》的思想层面,可以放在高中阶段稍稍涉及,前提是进入那个时代孔子的内心世界之后。要知道,《论语》的思想层面,就是专家学者们都会争论不休,更何况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呢?!再说了,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正是读懂作品的思想的一个路径或者一个通道吗?总之,我们不能把这两件事给做颠倒了!
教学《论语》当然得以阅读《论语》为前提,而我之所以在第一讲极力推荐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就是因为我觉得,司马迁是读懂孔子的第一人。汉代以后,很多知识分子读歪、读偏了。
教学《论语》,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及其弟子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下面我想引用几段话来说明,供大家参考,当然这几段话还远远不够:
第一段话是我认识的一位长者几年前写信写下的,他这样写道:
说实在的,夫子是个很可爱的老头。他个性鲜明,他思想自由,他精神独立,他兴趣广泛,他爱好多多;他相信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他推崇仁爱,厌恶暴力。一部《论语》从根本上讲便是一部真真实实的人道主义教材。这么说,难道忘记了“打倒孔家店”的历史使命了么?蔡元培、鲁迅和胡适都是反对读经的呀?没有,没有忘记儒学的局限和它在国人生活中所起的消极作用。五四运动,不打倒孔家店,新思想就无从传播,白话文就无法流行,新文化运动就无法推进。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各自的历史问题。今天,你坐公共汽车有几个小孩、青年让座?有哪个陌生人可以信任?所以,你教学生读《论语》,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任何经典都可以作为教材的,不独是《论语》。也许你接着要读《孟子》。孟子将“善”的思想发挥更充分。“民贵君轻”简直无与伦比。篇章文采可能更容易引发青少年兴味。“国学”可以,“外学”经典当然也可以当教材……
这一段话说孔子,评价得特别到位。说为什么要读《论语》,说得也令人深思。
第二段话是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在《孔子:即凡而圣》一书中写下的,他说:
孔子认为,人类的道德和精神成就并不依靠欺骗或者幸运之神的降临,也不依赖于神秘的咒语或者任何纯粹外在的力量。这种思想进一步加深了《论语》现世的、务实的人文主义色彩。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以他一生下来就已经具备的“素材”为基础,取决于他为“塑造”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就是他为此投入学习和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精神的崇高性要求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努力。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
又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孔子的门徒肯定也都十分清楚他的这种使命并不是不可思议的神迹,而是不断的“切”“磋”“琢”“磨”,目的是成为一个完善而真实的人,一个参与(奉献)社会而有价值的人。
这一段话,让我想到的不仅是孔子,还有他的学生。整部《论语》我们看出,他们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完善而真实的人,一个参与(奉献)社会而有价值的人。
第三段话是北大教授李零先生《我读<论语>——丧家狗》一书中写下的,他说: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xī,音西)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这一段话,我眼前会浮现出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景象。我会想到怀抱理想,却在现实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那些人。
孔子被妖魔化已经也很久了,我们“不行”的时候找原因,找到孔子;我们“很行”的时候找原因,也找到孔子。孔子真是个冤大头。我们为什么不从自身去找找原因,非要找到老祖宗那里去呢?儿孙不肖不应该去怪老祖宗呀!借用一句流行语:其实,你行或者不行,孔子都在那里。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他的老师孔子如日月之明,虽有日食或者月食,只是暂时黑一下,黑暗过去,还是万人仰之。一句话,现代人应该有现代人的智慧呀!江山代有人才出呀!不能“九斤老太太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呀!
要知道,曲阜孔庙大成殿内那“万世师表”四个字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应该有这样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存在,应该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非常师生”这样的一群人存在。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说实话,我读先秦诸子,最被孔子及其弟子的理想主义精神所感动。我想,这也是司马迁为什么给孔子及其弟子单独列传的原因吧!对中学生而言,这也是《论语》教学价值的核心所在。这也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的——“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里顺带说一句,先秦时期我国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不独有孔子,还有管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等,是诸子百家的。而在那个时代,西方也出现过很多思想家,是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我们是应该好好梳理一下我们自己家里的这些精神财富了,这是一个大工程,而不是“病急乱投医”,一下子“西学”,一下子又“中学”“国学”。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三个层面,我们称之为思想层面,或者称之为主题、概念层面。
思想层面是复杂而有难度的,上面我简单地提到过(就是“可以放在高中阶段稍稍涉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做过这样的阅读实验,高中阶段能针对一两个问题谈清楚或者谈得比较清楚的学生,不多!但哪怕是几个学生,都还是值得去培养的。这是属于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培育了,高中生应该进行这样的学习了。当然,好的学校,如重点名校不少,这些学校的学生能够做好!)。
这里,我简单地介绍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见解。
第一位我介绍——徐济芬老师的《孔子思想体系》这篇文章。
徐济芬老师在这篇文章中的第一节,也就是“《论语》中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是这样给孔子的思想排序的:
道——德——仁——义——礼——乐——知(智)——勇——忠——信——敬——孝
以“仁”为核心,“仁义礼知(智)信”这样一路排下来,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为什么“道”和“德”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呢?
徐济芬老师的解释是: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这里正说明了道、德、仁的层次关系。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道”和“德”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德”的意思。“道”是天道,天地自然没有喜怒哀乐,对万事万物同样对待,而没有偏爱。而人总是会有喜怒哀乐的,人道要效仿天道,人道是明王圣人治国的最高目标,目的是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统治者的做法违反了这个道就叫“失道”、“背道”或者“无道”,这是有悖于人类的生存和谐的,这样的统治者就会灭亡。
《论语》中“道”的含义比较多,用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最多。具体大家可以看徐老师这篇文章。
然而,天道是不可见的,并非人人都能体察并遵照去做,这也是孔子很少谈天道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类的生养和谐呢?明智人士有一条基本路线来实现这个最高目标的人道,这个路线就是“德”。
“德”,甲骨文从彳、从直,意为行得正直,金文加了心,意为行也正直、心也正直。
道不是人人能察觉,中正之德也不是人人能理解做到,所以,根据最高目标和实现最高目标的路线确立了一个生民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仁。
具体我们可以看文章中的一张图:(图另存)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 [转载]专题学习:《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wbr><wbr> <wbr><wbr>吴泓工作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孔子这样思想到底对不对呢?这些思想有着怎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他的这些思想常常会遭到后人的诟病或者批判呢?
这里,我想用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口述的一段话作答:
把儒学政治化,变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从这方面讲,我们要批评的地方要多一些,因为儒家是人本主义,特别注意人的道德修养,如果做不好出了问题,就可能变成泛道德主义,似乎什么问题都可以用道德解决。比如,《大学》后面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对整个社会说并不错,但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可能都靠修身来做好,这使它容易成为一个人治的社会,不容易成为法治的社会。其实,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以良好的法治为基础的,再加之以由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会更好。如果没有一套制度,全靠人,那就碰运气了。人好社会发展得就好,人不好社会发展得就不好。但从历史上看,人常常是不好的。(这段话节选自《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10日04版。)
这段话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文明的国家,是很有启迪的!
其实,我们看看儒家思想体系于“道德”这一块的完整性,以及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积极方面(如教化稳定社会等)的影响;再读一读汤一介教授的这一段“法治”的话,启发还是不少的。孔子是不可以被打倒的,百年以来“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的结果并不让人乐观。直白说了吧,学校总比监狱多(教育胜过改造。到了改造的地步就已经晚了)吧!再者,多办学校总比多建监狱好,对吧!?
第二位我介绍——北大教授李零先生的一本书的后半部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
这后半部分是——横读《论语》(思想篇)。我觉得说得很好!李零教授是很平静、平和地评价孔子的。
总之,《论语》的教学价值是相当丰富的,我这里列出的语言的价值、人物的精神价值和《论语》的思想价值三个层面。我主要是想,我们的教学是应该有层次的,由低到高,由识记理解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这样一个过程。
最后,我的再说上一点,我是蛮喜欢孔子的,也喜欢他的弟子;我喜欢先秦诸子当中一切积极进取的人,如墨子及其弟子的为了兼爱、非攻在各国之间的奔走呼号。等等。
今天就说这些,说得不对,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