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评析作文思维训练,以2016高考作文为例
(2017-11-06 08:47:31)分类: 作文辅导 |
李旭山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A2017年第5期)
摘要:对社会现象、社会热点、时事焦点、大众话题进行评说的文章,是当今最常见的文章,也是中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写作逻辑范式是“表现→原因→影响→建议”,其中“原因”和“影响”是写作的重点,而且“原因”或“影响”内部应呈现为递进关系。审题时须避免“表现”+“态度”的简单化做法。写作范本应多选择当下典范时评,典范时评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文章的逻辑范式,而且能提供最鲜活的时代语言时代智慧,可以训练简洁明快单刀直入的信息时代的表达素养。
关键词:社会现象;思维训练;递进结构;典范时评
对社会现象、社会热点、时事焦点、大众话题进行评说的文章,是当今最常见的文章,也是中学生作文包括考试作文最常见的文章。笔者将这类文章简称为“社会现象评论类文章”。这个名称基于从功能角度对中学生作文的分类,笔者认为从功能角度给作文分类,优于从文体角度和作文题面特征给作文分类,这样更便于作思维训练。
一、从思维范式看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我们要把社会现象的“本质”拆分为“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会现象产生的影响→社会现象发展的趋势”这三个部分。重点是“原因”和“影响”。而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说“表现”然后加几句态度了事,而不会抓住“原因”和“影响”深入探讨。
二、从材料特点看社会现象类作文类型及分析
(一)现象指向及思考方向明确的
如2016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震撼人心”
关于本题明确的意义这三个递进关系,我们在名作中也能找到范例,如鲍吉尔·原野的《蒙古长调》写今天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蒙古长调的原因,做了如下联想:
(二)现象指向不明,不带倾向的
如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素养三途径”,我们可以确定如下判断:
课堂教学知识技能的提炼(自觉)
课外阅读知识技能的还原浸染(兴趣)
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的运用和生成(擅长)
我们根据这个区别来选择立场陈述理由。
关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的学习
基本技能的掌握
基础思维的训练
通过严格的计划来完成
通过师生互动来促进
通过适时的评估来提高
关于社会实践
日常生活:
收集散落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
学习口头语的精华
交际中学习表达
当代文化参与:
调查、研究、演讲、辩论、写作,感受时代智慧、时代创新。
独立实践活动:
策划、描述、归纳、发现、创造。
日常生活、当代文化参与、独立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学习语文的三个途径。这三个途径呈现为语文素养的“学习—运用—生成”的递进关系。
范正伟先生的《公共辩论,求真比求胜更重要》给任务驱动型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文在选择了立场之后,用递进逻辑指出有崔永元和方舟子引发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公共辩的一些表现:
只是,一场原本围绕科学命题的公共辩论,最终在互斥“流氓”“骗子”的骂声中收尾,还是令人心生感慨。当严肃的科学探讨,变成关乎名誉尊严的捍卫之战;当对转基因的关注,成为“挺方还是挺崔”站队表态;当摊开手掌的公共辩论,成为攥紧拳头的相互攻击,这种戏剧性的结局,恐怕不是各方都愿意看到的。
然后又用递进逻辑指出公共辩论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辩论的本质,不在于辩倒对方,而在于对真理的不懈探求;辩论的目的,不是让对方哑口无言,而是为了弄明白问题。想赢怕输是人之常情,但在公共辩论中,比输赢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展现了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辩论,我们是否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激发了思考。因此,我们期待,在公共辩论中,胜利的一方能够说,“我从对方身上学到了新的东西”;失败的一方能够说,“我错了,但却得到了真理”;围观的人们能够说,“我们又向真理迈进了一步”。
(三)现象耐人寻味较难提炼的
越难提炼,越说明现象背后的东西较丰富,我们就在复杂的原因和影响上多做思考。
如2016高考上海卷“评价他人生活”,我们可以分析今日人们热衷评价他人生活的
原因。
客观原因:
1、人们的生活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2、评价他人有很方便的条件。
3、评价他人有足够的自由。
主观原因:
4、表达对信息资源不对称的不满。
5、表达对富有阶层炫耀的羡慕或不满。
6、将什么都娱乐化的时代心理。
(四)所谓“现象”只是个案的
尽管是个案,但却能反映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因而审题时应对个案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加以揭示。如英国“脱欧”的影响广泛和深远。
2016高考全国卷三“小羽创业”
这个题目容易让学生对小羽创业做道德价值评价,而忽略小羽动机的变化:通过专利获取利润—自救—共同致富—利用行业标准制定者的身份赚钱。(动机)
被假冒是事件的转折点。试想小羽在自己加工之前就将技术公诸于众,大家未必用他的技术。因为没有成功者,无从谈起假冒。有了第一次成果,大家才相信第二次技术发明,才会响应。(转机)
“小羽创业”个案背后的普遍意义
1、一个兴起的产业需要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从业者共同呵护,否则就会夭折。
2、中国手工业者,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市场的预测能力、清晰的投资思想。
4、期望出现领袖来自救,成功率低。多亏小羽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三、从写作侧重看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分析
(一)突出对现象进行勾勒和描述的
(二)突出对现象进行原因分析的
这部分是现象类材料作文力气使得最多的,人们最需要弄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最有作为的也是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
揭示原因要形成递进式,不可只说一两点。只说一两点就无法深入展开。要逼着自己多想,训练“一果多因”分析的能力。
如名作范例《“我爸是市长”的谣言为何能量巨大》(詹勇《人民日报》)
3、人们有一种集体的焦虑。社会不公现象,强化了人们对“爸爸”身份的“偏见”、对于自身权益受损的担忧,产生了许多“非直接利益相关者”。每个无“身份”的人都将是潜在的受害者。
(三)突出对现象之影响揭示的
这类文章也很多,因为揭示影响也是这类文章的核心任务。与突出对原因分析的文章相同的地方是,用递进式来展开影响的揭示;不同的是,揭原因训练的是“一果多因”分析能力,而揭影响训练的是“一因多果”的分析能力。
如:“海牙国际法庭‘南海仲裁’”的影响
1、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还让中国背上违法恶名。
2、给中国维护主权造成新的麻烦。
3、为菲律宾等国,继续侵占我国领海提供了所谓法律依据,他们的侵占行为会更加肆无忌惮。
4、加剧了南海紧张局势,增加了擦枪走火的风险。
5、引发与南海有关的军备竞赛;引发南海周边国家关系新的紧张态势。
6、为美日在南海围堵中国完成了法律上重要步骤。
7、迫使中国修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有立场,走上寸土不让长期艰苦维权道路。
如名作范例《李阳“疯狂家暴”击中社会痛点》(李力言《人民日报》)
“李阳的拳头,确实把家庭暴力这个社会问题‘打’显眼了,引起了广泛关注。”
“‘英语’切中了许多人的兴奋点,而‘家暴’击中的是社会的痛点。”
“这个“反面教材”,人们一则看到传统如此顽固,二则痛感法律上的空白,三则看到了受害者救济渠道缺少。”
(四)突出预测趋势、提出对策的
下水示例《校园安全与教师角色》(李旭山《江西教育》)
老师要当好弱者
老师要当好欣赏者。
老师要当好潜力的发掘者
老师要当好倾听者
不管是面对学生长期的压力,还是特定关系中的对抗,还是意外事件的即兴冲动,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角色,必须改变以前的师生关系。
四、从段内逻辑看社会现象类作文的行文特点
无论讨论“表现”还是“原因”和
类建立递进关系,在语言上突出排比思维。
如名作范例《对矿难,我已经无话可说》(曹林《中国青年报》)
记不清这是今年第几次矿难了,也记不清今年的矿难已经死了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打开搜狐网看到这条新闻时的第一感觉:对矿难,我已无话可说。
可到如今,话已经说尽了,道理也讲烂了,制度也分析透了,警钟快敲碎了,“理性、建设性”也榨干了,可一个个催命的矿难依然接踵而至,我还能说什么?还能怎么说?重复说那些众所周知、说了也白说的话吗?我们对于矿难的理解,已经没有了多少对生命逝去的痛感,没有了灾难下的人性震撼,更多只是一套习以为常的程序。在频发的矿难中,一切都变得那么轻飘,轻如鸿毛:正义感疲惫了,理性厌倦了,愤怒蒸发了,同情心都变得非常慵懒了。在“无话可说”中分析那让人失语的现实。失语,其实并不是无话可说了,而是一种愤怒的状态。
下水示例《谁来阻止危险的行车?》(李旭山《华商报》)
……有这么多司机,有这么多横冲直撞的汽车,有这么一个的执法环境,使得每年十万多鲜活生命惨死在车轮下。死难者的鲜血一刻都没有被吹干,因为我们的城市道路,我们的乡村道路,我们的高速公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车祸惨剧:轧人,侧翻,相撞,追尾,冲出路基,掉入悬崖,爆炸起火……
谁来阻止危险的行车?事件一出,似乎就有了答案,是司机自己,是司机的亲人,是每一位乘车人,是应该更加严格的法规。
每一辆汽车都曾碾过流有死难者鲜血的道路,每一位亲人都担心行路中的骨肉,每一位担心亲人违法行车的人,也许都会拿起报警电话拨打110,因为他们绝对不想拨打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