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辅导 |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http://img.bimg.126.net/photo/9H21g9c_ttWeFnkWk2y1Gg==/5771925872430154579.jpg
[例文一]
[简评]“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位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观点;但对“合适”的含义,作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梅的选择是在不可能中创造美丽和价值,由此引出对自身位置和价值的确定。抛弃安逸生活的女作家,在边远山区传播爱的徐本禹,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的袁隆平;他们诠释了“合适”就是适合于个体生命的的创造,适合于他人、社会的需求。
[例文二]
一个工地上有三个青年人,他们搬砖砌墙,都干着瓦工的工作。一位记者走过来问了一句:“你们在做什么?甲不假思索地说:“我在砌墙。”乙认认真真地说:“我在盖高楼大厦。”丙想了想郑重地说:“我在建设美丽的城市。”记者本是随便地无心地问,可被问者的态度和回答的内容却截然不同。记者觉得很有趣,就问清了他们各自的姓名,并把此事记在本子上。
在一次“关于价值”的研讨会上,演说家一句开场白也没讲,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与会的200多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伸开五指,用眼看着手掌上的“纸团”继续问:“谁还要?”仍然有很多人举手。他又说:“那么,假设这样做又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脚,并且用脚碾了又碾,尔后俯视着地上又脏又皱的钞票说:“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了手来……
演说家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价值”的很有意义的课。无论他把钞票高举过头顶、揉成团平放在手中或丢在地上弄脏它,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没有贬值——依然是2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们也会像钞票一样,处于不同位置、遭遇不同经历,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我们能够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急人所需,我们就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简评]这篇高考作文,所以能脱颖而出得高分,主要得力于以下两点:其一、简洁集中、中规中矩。文章仅五段,开头要言不烦、结尾干净利落、正文选写两个材料,集中而恰当地证明了所持观点。不仅结构严整,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其二、观点新颖、剪材精当。本文观点源于“提示语”,但又不同。作者有意避开可能与其他人撞车的思路,选择“价值与位置无关”的角度切入,不人云亦云,显得新颖独到。特别要说的是文章所选两个材料虽屡见于作文书籍,并不新奇,但好在小作者叙述中善于剪切、变通、为我所用,巧妙地将两个材料与“位置”、“价值”建立起联系,充分利用材料较好地论证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例文三]
[简评]文章以诗化的语言,抒写澎湃的青春激情。本文措词考究、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句式整齐,整篇文章犹如一首旋律动人的优美乐曲。内涵丰富的长吟、淋漓酣畅的短歌,一气呵成,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文10个段落,层次分明,由审视自我、赏识他人,到选择位置、体现价值,最终借小石之口,写作者心志,扣话题要旨。娓娓道来、卒章显志,不难体会作者构思之妙!
[例文四]
前言:宋体字“十”不论正看、侧看、颠倒看都端端正正的。它不甘于此,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位置,即使是身心发生变化,只要能体现更大人生价值就行。于是才有了五天的经历……
第一天——只想上爬
“欲体现伟大价值,就要高人一等。”“十”这样想着,开始了它的第一天的行程。它先来到“又”的头上成为“支”。“‘支持’、‘支援’,这个‘支’没什么意思。”它不屑于“又”上,便找到了“口”,爬上去一下子成了“古”。“‘古’有什么好?‘古旧’、‘古板’——过时了的,一点也不新潮,我还是走吧……”
第二天——委身低下
“十”汲取头一天的教训,它委下身来,想找个低下的位置。它来到“曰”下成为“早”,仍觉得“早”也不够完好:虽有“清早、早晨”之义,但也含有“古”那个“早先、过去”的意味。它又来到“ノ”下,立即成为身值百倍的“千”。这回它乐了:原来委身低下也并非不好!
第三天——敢于当先
“上下位置都体验了,前边怎么样?”“十”又开始了它的人生探索:它先后找到了“办”和“甫”。“兄弟,我当你们的前锋如何?”“那当然好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于是它成了“协”和“博”。“‘协作’就能‘广博’,达到‘博大’,当先锋还真不错;明天再做后卫试试。”它想。
第四天——处在后边
这一天“十”走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自己堪为后卫的字。接近中午,它又遇到了“口”,“怎么又是你?前天我爬到你头上成了‘古董’并不好。”“你可以跟在我身后啊,当个映衬花的‘叶’不是很好吗?”“是嘛,那我就试试做个‘叶’。”可它成为“叶”后心又不甘:“老是跟在后边,总没有处于前面或中心好吧!”
第五天——甘心居中
“十”悄悄地离开“口”,想找个居中心的位置,可花去大半天时间仍没结果,直到黄昏才又遇到“口”。“口”知道它的心思,就说:“来吧,不愿在身后,就走进我的心中,成为‘田园’的‘田’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啊!”“好!那就让我成为‘田园’的一部分吧!”说着“十”进入了“口”中。
后记:“十”进入“口”中再也没有出来。因为它从几天的经历中悟出这样的道理:不论处于怎样的位置,只有努力进行心田耕耘的人,其生命的绿树,才能绽放出价值的红花。
[简评]寓言是用看似简单的故事,告诉读者深刻的哲理,从这个角度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寓言。“十”在五天经历中找寻了不同的位置,体验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寻觅的中电视自身价值的获取。简洁明快的叙述中,告诉我们“高人一等”未必高,居人身后“心难甘”等许多关于人生位置与价值的深入思考。正所谓小故事大道理!利用汉字的形意特征并辅以丰富的联想构成行文的素材,可称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但这一素材又恰恰来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学习生活;必须承认,没有平日学习中的有意积淀很难有这考场上的灵光闪现,创新的种子还要在平时播洒,方能按你的期待发芽生根!
[例文六]
绽放光彩,即使我只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也要努力飞翔,努力张开翅膀去拥抱自己的梦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简评]读此文扑面而来的是作者充沛的激情和出众的文采,整齐有力的句式、挥洒自如地文字、集中有力的论证,这一切是那么恰如其分地在文中得以展现;这样的文章在必然要脱颖而出。文章时而挥洒诗人的飘逸才情,时而展示历史人物的坚持卓绝,时而又诠释先贤哲人的豁达睿智;以这样的文字谈人生、说价值,文字本身的魅力已征服了你;再加上清晰严整的论证思路和鲜明的观点,当然是锦上添花。然而仔细推敲,张千、李白、范仲淹,哪一位是我们陌生的呢?论据和思路我们都拥有,缺少的是驾驭它们的文字功底,这功底来自于“读万卷书的积累”,更来自于不辍笔耕的磨练。
[例文七]
大凡以汉民族语言做交际工具,用普通话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人,似乎一开口说话,说都离不开“的”字,有时还不止一次、甚至要用上三五次之多。据相关统计,现代报刊文章中,平均每25个字中,就要有一个是“的”字。可见,“的”是个使用频率极高,是很容易被选用的多位置、多作用的语言材料。但学过语法的人都知道:“的”,仅仅是个普普通通的虚词,常用于词句短语的连接,并不能表示实在意义。它既缺乏动词那种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功效,也没有形容词那种姹紫嫣红、赏心悦目的魅力,何以能被人们如此青睐呢?
缘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所以钻研民族语言文字吧,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勘察“的”的语言环境,研究它的使用范围。一次,两次……四次,五次……“的“字除了通常用做结构助词外,还可以用做副词(“的确”)、名词(“目的”、“一语中的”)。
于是,“余有叹焉”:“的”被使用的频率所以极高,一是它有极强的适应性,乐于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作用;其结构能力强到几乎可以与任何一种词类、任何一个词语相组合,并且还能够“天南地北,随遇而安”。二是它有极广的适用性,它不仅“随遇而安”,而且还如生命力极强的红柳——黄土也好,红土也行,黑土也罢,不择地域,不讲任何条件,落地就生根,生根就吐绿,吐绿就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试想,“愿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朱伯儒式的“砖”,哪个建筑工地能不爱选用?不避环境艰险,不怕卑劣,勇于而又善于在极度困苦的山区生活,并且能够改变这片土地的徐本禹式的树木,哪个山民能不喜欢?
壮哉,“的”之适应性;伟哉,“的”之适用性!人生在世,能有个显赫的位置并成为一代天骄式的人物固然好,但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只会有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位置,但这样的位置同样重要,只要我们能够珍视这些位置、适应这些位置,更多地具有在这些位置上生存的本领,我们的生命之树就能常青,我们的人生价值就能得以更好的体现。
[简评]议论文体是考场作文中的主流,然而写出特点、有个性的议论文毕竟是少数。本文就文就赢在构思及说理有特色上。第一,类比推理,说理透彻。“的”的使用频率高,在于它能够适应众多不同的语境,并且能在其中体现其应有的语法作用;由此推知,个人要想创造出更大价值,必须能够具有适应不同位置的能力,不仅适应,而且相应位置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创造出人生价值。如此推理,由字及人、顺理成章、自然贴切。第二,选材独特,耳目一新。阐明义利,通常的思路是名人名言开道,典型事例坐阵;而作者却从语言学习中选材,从词的语法功能、构词特征等语言知识入手,熔语言现象与生活道理为一炉,合语文知识与个人见解为一体,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所持观点,还在说理选材上独树一帜。可谓以独特取胜。
[例文八]
“咱们还是换回来吧!”又一次异口同声。
我的位置在这儿。永不停息的奔流是我所追求的生命体验。或许前方的视野不那么开阔,但川流不息,脚步也曾经过青山,踏过绿谷,灌溉过夹岸的桃花,在身后留下一片片郁郁葱葱……伴着嘹亮的歌声,小河继续前行。
云儿为自己是一朵云儿而骄傲;小河为自己是一条小河而自豪。
[简评]文章选取了一个平实的寓言故事:拟人化的云儿、小河,不满自己现在的位置,交换体验新位置后;醒悟到自己已有的位置最合适,同时发现了被自己忽略的价值。情节、选材并无超人之处,但行文中细节的关照使文章显得很精致。如开头与结尾的对比呼应,相同的表达形式造就语言上的回环之美,对比的表达效果又突出了文章“肯定自我价值”的主旨。又如详略的安排,第一次交换后的感受写得极简略,做回原来自己后的思考则详写;一略一详,强调的是找准自我位置、发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另外,遣词用句方面也是颇具匠心。一篇好文章,往往是许许多多的细小之处的精心营造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