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
(2010-04-13 18:46: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学阅读 |
主要有篇首作用,篇中段落作用,结尾的作用及线索的作用,这类试题往往结合修辞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设题,是2005年命题的一大热点.
⒈篇首作用: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
例如:(1)全国卷Ⅱ第14题: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答案: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解析:要了解"雪花"和春天的关系,一是自然意义上的关联,二是文中的春天还有社会象征义.
(2)北京卷第19题: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解析:先扣住文章的内容,再谈开篇的"作用",要注意与下文的2个"对比".
(3)广东卷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解析:先明确运用了何种手法,再分析其作用,最后答"开篇"的作用.答出对比或层递,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
(4)重庆卷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
解析:题干中的"对全文结果安排"提示考生要着眼全篇答题,写南北建筑文化的异同,既为下文的城市趋同化做铺垫,又形成了对比.
(5)山东卷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解析:运用的手法是对比,目的是引出下文.
⒉篇中段落的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004年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①在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解析:关键是要确认“这件事”在文中的位置:最后一段的开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的议论,内容上概括了作者对生命及生活的思考。
⒊结尾的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
(1)北京卷第21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天津卷第20题: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解析: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既要扣段意,又要扣全文中心.可以从段中的"坦然","坚毅","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等语句获得答题信息.
(3)辽宁卷第20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1)不删好。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3分)
(2)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3分)
以上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只答“不删好”或“删掉好”不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限制中的开放"试题,先要亮出观点,然后结合语段本身含义,文章的中心和结尾的作用来答题,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是其根本要求.
(4)广东卷第20题: 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
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答对第(1)点给2分,(2)(3)中答对一点给2分。如果根据文意,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文章结尾的句子关涉全文中心,先要分别解释2个句子的含义(在上文相关段落中找到相应的词句),从而归纳概括分句的含义,然后联系文章的中心,深化对画线句的认识。从所给的评分标准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5)重庆卷第21题: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①辨证的态度②时代的眼光③深刻的反思
解析:最后一句蕴涵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先要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可从句中的关键词”遗憾””进步””寂寞”中推断出来.然后理想全文主题,评价作者的观点.
(6)2004年上海春招卷第15题:“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答案: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使本文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7)2004年浙江卷第20题:“篇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表在上的作用。”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述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由于句子在末尾,理解其的含义需从通篇着眼,概括主要段落的意思,再整合而成。结尾的作用仍然关系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