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氏清虚堂记》阅读训练

(2010-04-13 05:50: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言积累

原文

 

王氏清虚堂记

 

                                                              【宋】苏辙

 

王君定国为堂于其居室之西,前有山石环奇琬琰之,后有竹林阴森冰雪之植,中置图史百物,而名之曰“清虚”。日与其游,贤士大夫相从于其间,啸歌吟咏,举酒相,油然不知日之既夕。凡游于其堂者,萧然如入于山林高僧逸人之居,而忘其京都尘土之乡也。

 

或曰:“此其所以为清虚者耶?”客曰:“不然。凡物自其浊者视之,则清者为清;自其实者视之,则虚者为虚。故清者以浊为污,而虚者以实为碍,然而皆非物之正也。盖物无不清,亦无不虚者,虽泥涂之浑而至清存焉,虽山石之坚而至虚存焉。(1夫惟清浊一观而虚实同体,然后与物无匹,而至清且虚者出矣

 

“今夫王君生于世族,弃其绮纨膏梁之习,而跌荡于图书翰墨之囿,沉酣纵恣,洒然与众殊好。至于钟、王、虞、褚、颜、张之逸迹,顾、陆、吴、卢、王、韩之遗墨,杂然前陈,之倾囊而不厌,慨乎思见其人而不得,则既与世俗远矣。然及其年日益壮,学日益笃,经涉世故,出入患祸,畴昔之好,知其未离乎累也。(2乃始发其箱箧,出其玩好,投以与人而不惜。将旷焉黜去外累,而独求诸内,意其有真清虚者在焉,而未之见也。王君浮沉京师,多世外之交,而又娶于梁张公氏。张公超达远鹜,体乎至道,而顺乎流俗。君尝试以吾言问之,其必有得于是矣。”
    熙宁十年正月八日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辙文》

 

精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有山石环奇琬琰之      观:景象。

 

B.举酒相                  属:嘱咐。

 

C之倾囊而不厌             赎:赎买。

 

D畴昔之好                 顾:回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山石之坚而至虚存焉      董之以严刑

 

B.①体乎至道,顺乎流俗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已困矣。

 

C.①投与人而不惜      ②然后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D.①必有得于是矣      ②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堂的室外景观与室内陈设,用假山奇石、茂林修竹、史籍书画等的布置,以及我常登门造访,和“堂”主人一道与文人雅士的交往经历,来揭示“堂”命名为“清虚”的原因。

 

B.王巩生于世族,放弃纨绔之习,沉酣于图书翰墨间,“洒然与应殊好”,由此可见他的脱俗之“清”;他对前贤书画遗迹情有独钟,不惜高价购买珍品,由此亦可见其远于世俗之“清”。

 

C.作者认为,只有当王君“黜去外累,独求诸内”时,才“有清虚者在焉”,这才是王君以“清虚”自号,以“清虚”名堂的真正原因。其实,脱俗而清,去累而虚,也正是作者本人的一种人生追求。

 

D.文章记堂之清虚,要言不烦;论物之清虚,颇含哲理;写人之清虚,层层深入。三者相生相成,纡徐写来,从容不迫,且有顿挫曲折之致。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夫惟清浊一观而虚实同体,然后与物无匹,而至清且虚者出矣。

 

译文:                                                                           

 

2)乃始发其箱箧,出其玩好,投以与人而不惜。

 

译文:                                                                             

 

5.简答:刘熙载《艺概》称“小苏文一波三折”,行文纡徐委曲,是苏辙散文的一个鲜明特色,请你试结合本文的内容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                                                                                                  

 

【参考答案】

1.选B “属”是“倾注”的意思,读zhǔ,在句中是“劝酒”的意思。

 

2.选B,A.二者都是连词,表示让步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B.①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②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C.都是介词,相当于“把”“用”。D.二者都是代词,相当于“他”。

 

3.选A。作者先写堂之“清虚”,然而这却不是堂称“清虚”的主要原因,因为“夫惟清浊一观而虚实同体,然后与物无匹,而至清且虚者出矣”。

 

4.(1)(其实)清与浊,虚与实往往同体并存,这样以后与他物不能相比,因而至清而至虚的东西才从(至浊与至虚)中显现出来。(2)于是才打开箱子,将其藏品一件件拿出来赠与他人而不感到可惜。

 

5.本文紧扣“清虚”二字来写,先从堂的内外环境与主人的人际交往入笔,从一个侧面来烘托主人的超凡脱俗;再论述王巩的为人之“清”与“虚”,他虽出生名门,但不染纨绔习气,醉心图书翰墨,又一次突出了主人的脱俗;又写他对先贤书画遗迹的钟爱而倾囊收购,再次突出他的清新寡欲、远离世俗;最后写其壮年之后“去外累”而“求诸内”,写他的“多世外交”,更进一层地直接点出他的为人的清虚。如此层层蓄势,逐层展开,步步深入,向读者展示出一个不汲汲功名利禄而尚清净、虚静的旷达的士子形象的风骨。

【译文】

 

王定国在其住室西侧建书斋,前有假山奇石,后有茂林修竹,斋中史籍书画,一应俱全,命名为“清虚堂”。我经常登门拜访,与一些文人雅士共同在堂中歌唱吟咏,饮酒为乐,常在不知不觉中玩到太阳落山。凡是在此游玩的人,都有一种进入山林中高僧隐士住所的感觉,浑然忘记了这是在喧闹的京都之中。
    有人也许会问:这是堂名清虚的原因吗?我认为不是。天下万物,站在浊的角度来看,那么清的是清;站在实的角度来看,那么虚的是虚。所以清的把浊的视作污物,而虚的把实的视作障碍。但这都不是事物的本质。万物没有不清的,也没有不虚的。即使泥水浑浊,也有其清的一面;即使山石坚实,也有其虚的一面。(其实)清与浊,虚与实往往同体并存,这样以后与他物不能相比,因而至清而至虚的东西才从(至浊与至虚)中显现出来。

 

“如今。王定国生长于名门世家,却能够远离大家子弟常有的不良习气与庸俗追求,而寄情于图书翰墨之间,如痴如醉地与一般读书人交往。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唐代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等人的书法墨宝,五代顾闳中、南朝陆绥、唐代吴道子、卢鸿、王维、韩干等人的绘画佳作,他都乐于搜集收藏,为购得珍品不惜出大价钱,常常为不能亲自见到这些书画大家而感到遗憾,与世俗之人则越来越疏远。到了壮年,治学之心更加执著。学问日益深厚,经历了各种人生变故,遭遇到各种忧患灾祸,回顾往昔的嗜好,感到很难摆脱世俗的影响,这才打开箱子,将其藏品一件件拿出来赠与他人而不感到可惜,意在丢掉外部拖累而使心胸旷达,而只求内心的清净与虚空。(这种思想境界)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王定国生活于京都,结交的却多是淡漠仕途之人。王定国娶张方平之女为妻。张方平是四朝元老,社会经验丰富,观察问题敏锐,人生体验深刻而又能适时顺变。定国若将我的看法告诉张公,他也一定会认可的。”

       熙宁十年正月八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