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丑4月20日为林东海先生周年祭因成五言长律八十韵以献之

(2021-04-09 07:50:00)
标签:

悼念林东海先生

林东海先生周年祭

宋红八十韵排律

长律原创

杂谈

分类: 玉麈轻麾的诗

 

辛丑4月20日为林东海先生周年祭因成五言长律八十韵以献之

4月20日為林東海先生周年祭 因成五言長律八十韻以獻之     

宋 


七閩炎蒸地,憨頑少年。

石橋曾叱虎,榕廈屢粘蟬。

糞侵晨露,挑柴對暮煙。

牧牛霧裏,釣鱔溪邊。

厭讀常逃課,嬉遊每近堧。

鐘鳴師有訓,腦醒志能悛。

折節親燈盞,習書守硯田。

黌門多報喜,鄉黨並稱賢。

縣學欣登榜,茅簷歎乏錢。

賃居常負米,炊飯只加鹽。

父病繩床,母劬壟畝旋。

艱難成砥礪,困頓盼騰遷。

強記添聰敏,多思善究研。

登場真玉立,開口若河懸。

會試終償願,申江待舉帆。

光華旦復旦,景色鮮而鮮。1

六藝時精進,諸君各笑顏。

潘安容美甚,魯憲室蕭然。

眉聚松筠氣,胸涵黼黻篇。

芸臺人做蠹,梓夢為鵑。

探賾求詩法,怡情奏管絃。2

歌吟隨律轉,繪畫見人

十載成嘉樹,幾番仗好泉。

移根來日,結子在霜前。

豈意,翻為萍梗顛。

籍名歸幹校,汗血灑塍阡。

輾轉回文苑,蒼茫酒船。

編修承旨,著述畏弓弦。

不惑心猶壯,逢春鬢尚

膏焚繼晷,駿驥著先鞭。

手稿呈梨棗,剡藤貴洛瀍。3

從容協社政,溫婉結群4

底是峣峣者,詎參諾諾禪。

京塵渥衣素,市虎毀曾參。

薰爇嗟蕕茂,行方枉智圓。

辭章開局面,學術譽中天。

授業及車笠,推恩到屬員。5

堪稱英偉士,長記遂初

解帶椿萱奉,分羹莫逆牽。

平生絕售字,此夕竟忘筌。6

巢覆同窗慘,波橫世道翻。

輸誠籌義款,代友置氓廛。

涸轍魚重活,鹽車馬再痊。

棲軀寧草舍,濟世戀軒轅。

蘭室存知己,槐廳仰謫仙。   

集龔通款曲,調瑟坐留連。

唱和緘盈篋,招邀燕入簾。

偕遴南社句,共作鄭箋。7

事畢遊,功成看柳綿。

揮毫常對客,設饌每開筵。

蝸宅宜滋蕙,牙軸最養廉。

雙杯浮白墮,一枕落黑甜。

晚歲摹耆宿,孤雲返舊軒。8

存真抒彩筆,證史瀉瓊璿。

李杜荊榛徑,舟車步履還。9

發心賈餘勇,投老陟層巔。

隴右青泥嶺,淮南白兆岩。

匡廬雷電驟,散嶺驛驪騫。

失道徂徠夜,驚魂湘浯

蘆關雄壯策,龍洞探深淵。10

祿秋陽豔,淙秘境11

縱目花石戍,辨跡繡林山。12

論今世,閿鄉沒九原。13

丸封函谷寂,浦陸渾偏14

鄠邑新區變,羌村舊貌延

唐都巡勝槩,漢頌賞崖鐫。

嶽窮攀躋,三江盡溯沿。

荒途行篳路,濕耳執犁犍。

把袂頭飛雪,觀峰眼映蓮。

杖筇八寒暑,伏案一枯繁。

乘筏渡溟渤,淩空放铁鳶。

蓬壺櫻亂,澳島虹駢

觀樂露西亞,聞鶯美利堅。

洋臨極晝,歐陸訪莊園。

謂前遠,焉知運命邅。

撫身誰起,執手莫能言。

遺墨金輝燦,檢書珠淚漣。

神隨捉客,姓在曲星編。  

典範如嵩峻,風徽似海喧。

傳經當裕後,朱旭照區


1  古《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此复旦校名之由来。

2  近两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古典诗歌艺术技法试论》,乃《诗法举隅》一书之雏形。

3  《诗法举隅》《古诗哲理》问世。

4  协社政,担任总编辑助理。

5  曾在火车上教多位旅伴——包括素昧平生者掌握诗词格律。

6  “平生”八句:卖字筹款,为失房同窗购置了80多平的两居室,自住斗室52平。

7  与宋红合作选注《南社诗选》。

8  撰写《文林廿八宿 师友风谊》。早年书斋名“孤云轩”。

9  下述历时十年,与宋红联手二度考察李杜游踪事,各自撰成之考察记专著亦将行世。

10  延安杜甫祠清人镌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龙洞,即四川广元龙洞背,或为杜甫写《龙门阁》诗处。

11  禄坂,四川盐亭县光禄坂,杜甫行处。淙流,河南告成镇石淙河。石淙应制诗摩崖隐在人迹罕至的河谷中,摩崖书丹者是杜甫所关注的薛氏兄弟中的薛曜。

12  两处亦杜甫经行地。花石戍位于湖南株洲境内;绣林山下乃湖北荆州石首旧港,杜甫发船处。

13  河南阌乡旧县乃杜甫经行地,没于三门峡库区,湖北襄阳岘首山被另外指定。

14  自清代浦起龙开始,杜甫陆浑庄位置一直被错会,本人考察记中有辨证。


附言:

自杜甫《秋日夔府詠懷》開百韻長律之先聲,後制長律者代不乏人,明代胡應麟挽王世貞長律,竟達二百四十韻。杜、胡之作俱用“先”韻,然“先”韻總共只有142韻字,二百四十韻則必有重韻者。“支”韻更寬,有225韻字,元白長律取用,但僻字亦多。杜甫此千言律沒有重韻,但不避重字。《詩韻合璧》“先”韻目下雙行小注曰:“古韻通‘詳’‘真’,時本作通‘鹽’‘鹹’,轉‘寒’‘刪’,臆說不可從。”林東海先生所編《袖珍詩韻》則在後附《通押韻部一覽表》中提示:“先、覃、鹽、鹹、元(部分)可通。”驗之《全唐詩》,通押狀況大致如東海先生所言。以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為主業的韓裔日本學者金文京先生一語破的:“關於押韻先、覃、鹽、鹹、元韻中,覃、鹽、鹹三韻是閉口m韻,本來不能通押,可是古今音不同,現代漢語中除粵語、閩南語還保留m韻之外,一般都無法分辨,我想不妨通押。”故知《詩韻合璧》“時本臆說”之譏良有以也。然時代推移,語音變化,唐詩已見通押端倪,竊以為,與其重韻,不如通押。此謹循通押之例,力避重韻,亦力避重字。

拙作致敬先賢,本擬亦成百韻,發現屬對不難,欲言尚多,但再寫恐難避重字,故至八十韻而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