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海著作图录

标签:
林东海著作图录纪念林东海 |
分类: 一瓣心香 |

在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林东海先生辞世49天的“圆七”之日,谨将东海先生的著作以图录加解说的方式刊于博客,以表达对东海先生的纪念。
东海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并未刻意收藏,所以有些书影照片我是从网上找来的。在查找中发现,东海先生早年签名送出的书,有些又流入社会,成了孔夫子旧书网上的热销产品,这包括原受赠者亡故、迁居、售房、藏书更新换代等原因;包括我早年送出的书,也有进入孔网者,二次流入市场,总比流入废品站化为纸浆要好很多。最近看到一句网上很红的话:“你每次擦肩而过的人,都是别人做梦都想见到的人。”相信这些二次流入市场的书必能遇到新的知己,成为其案头架上之珍。而今晚,我希望梦中风雨故人来。

古诗哲理
孔夫子旧书网上标为“王行之旧藏”、售价85元的初刊本(左),是林东海先生题赠王兴志先生的,王先生退休前是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的编辑,与东海先生比邻而居。
十几年前草就这本小册子,对古诗哲理化过程作了些探索,试图从读者介入作品并加以再创造的现象中,总结出若干本质性的规律,为鉴赏学奠下一方基石。诗之哲理化,古已有之,然而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理论领域,虽偶或刀耕,偶或火种,但至今仍然是有待开垦的荒地。我不过是在这荒地的旮旯里种点瓜豆而已,收获无多。
这次重版,稍作修补,大体仍旧。一九九二年为《中外哲理名诗鉴赏辞典》所作的序文,有意就诗之哲理化的理论,提出浅见,实际是一篇学术文章,适可与小册子相辅而行,因附录于书后。
群明兄建议选若干图片穿插其间,以增加直观,活跃版面;时下书籍出版,图文并茂者,行情看涨,因遵嘱附图若干,既可助兴,亦增美观,如尾花装饰然。
1980年冬,人民美术出版社约我编撰中日合作出版的李白画传。所谓“画传”的画,并非画家所作的画,而是太白游踪和太白诗歌所咏景物的实景图片。为了拍摄这些图片,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虽然曾有魏万江东追踪太白的胜事,但全面考察太白游踪,这却是前无古人的事。我正当年富力强,能耐得跋涉之劳,因此欣然接受。1981年初,我着手进行准备工作,拟定考察提纲。同年四月,由人美社组成考察摄影小组,准备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地进行考察摄影活动。我被借调到人美社专职从事这项工作,从1981年5月3日河北邯郸的试验性考察开始,至1982年12月27日北京金台夕照的摄影活动结束,先后离京外出考察摄影多次,在外实际考察时间将近一年,考察地点涉及十四个省份和直辖市,走遍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搜集并拍摄了大量可资参考的材料和图片。……考察拍摄活动结束后,即写定太白传略,并选出近三百幅彩色照片,编成《诗人李白》一书,分上下两册,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合作以日文形式出版。
人美社提议出版太白游踪图片集,文字限十万字,于是有《太白游踪探胜》一书。考察文字限于篇幅,不可能详细描述并罗列有关情况和资料,只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考察情况,以及考察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并谈了自己的初浅体会和看法,书中还选录了二百馀幅彩色和黑白图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太白游踪今日的风貌。严师王运熙先生为拙著作《序》,称:“这种图文并茂的著作,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无疑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果)。此书不但是李白研究史上的一个创举,为今后李白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而且在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园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本书的产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此书当时在学界并未产生很大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林先生独辟蹊径的李白研究,有多位学者沿着林先生的足迹探访李白游踪,也有多位读者就是以林先生的这本书为指南去按图索骥。《中国李白研究》2018年集的首篇文章是朱易安、续鹏撰写的《试论李白研究成果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运用——重读〈太白游探胜〉》,对林先生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我把作者寄来的样刊拿到林先生病床前,对他说:“你的李白研究也成为研究对象了,你该感到欣慰。”相信他一定听到,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江河行——揽胜诗草



孔网上见到的签名本从左至右的受赠人应该是同事胡允桓先生、同学费锦昌夫妇、熟人刘(征?)先生
李白
杜甫
文林廿八宿
文林廿八宿师友风谊(增订版) 林东海
著
清风馆诗稿
内封
《清风馆诗稿》目录
作品选注类
唐宋律诗选讲
郭沫若纪游诗选注
文言小说名篇选注
古诗类选
古诗类选
山思江情
类选初版印数每种在一万册左右,十种就是十万册!第二年加印,每种也在六千至八千册。《宴饮诗》初版印数12400册,《纪游诗》初版印数11920册,第二年加印册数为6350册。2003年,丛书在与作者重新签订合同后又印了一版三次,每种印数为五千册,并重新设计了封面。2018年,这套丛书被辽宁人民出版社看中,选本又在辽宁社获得新生,这让我很欣慰。
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唐人律诗精华
唐人律诗精华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
南社诗选
南社诗选
内容简介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增订本)
这项收集和整理工作最早应上溯至二十多年前,即七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其第三辑即相当于本书所涵盖的时段,只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仅精选了三十三篇,而绝大部分摄制的胶卷沉睡于档案库中。至九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在《红楼梦大辞典》完稿后曾有编辑<红楼梦汇要>(包括史汇、文汇、论汇)的设想,因人力物力不逮而搁置,其中“论汇”曾局部启动,到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复印了数百篇资料,但一置多年亦未能利用。鉴于上述的渊源,我们感到将这一批资料加以汇集、整理、编辑、出版已不能再延宕了,否则,资料的流失和湮灭势所不免,而要重新再把散见于几十上百种报刊中的长文短论报头刊尾查找收集起来, 其工作量和难度, 将远远超过往昔。
所言人文社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共四辑,是林东海先生独力蒐集汇编而成的职务作品,当时署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专收解放前报刊文章的第三辑是用力最多的一辑,林东海先生在《我与红楼梦研究资料》(《红楼梦学刊》 2002年04期 )一文中专门谈到这部分资料的蒐集情况:
解放前报章杂志上的评红文章,没有检索的引得,意味着绝无捷径可走,只能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愈滚愈大。于是,我便在前人辑录的基础上开始滚动,顺藤摸瓜,踏雪寻梅。人民日报社和华东作协编的两种参考资料,可以作为滚动的基础,但其在五四运动至建国之前这一时段的资料并不多。1973 年3月13日,我从中整理出这一时段的文章目录,只有77篇。嗣后,又从一粟编著的《红楼梦书录》“评论”部所附报刊文章索引,查出77篇以外的部分文章篇目,增到150篇左右,同时订正了原参考资料的错讹。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类似没有封面的“活页文选"的一份资料,叫“教学参考”,是南京师院(今南京师范大学)编印的,其中印有一份评红文章篇目,于是又从中扩充了部分篇日,总数大概不足200篇。启祥兄说“汇编”以选辑(三)为基础,而我编“选辑”(三)却是以人民日报社、华东作协、一粟.南师所辑录者为基础的。倘无这个基础。我肯定步履维艰,找不着北。所以前人的蒐辑之功,自不可磨灭。这里很有必要书上一笔!前人辑录的篇目,犹如架下的瓜藤,雪中的梅香,使我得以攀藤而得瓜,循香而见梅,从而使评红文章篇目滚大到500篇之多。
可知索引篇目是有重复的,而且索引也并不易得,也要费心力找来,去其重复只有不足200篇,林先生采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在解放前旧报刊中硬翻、硬找,将篇目扩大到500篇。所以这本《汇编》所收246篇(则),出乎500篇之右者大概不多。林东海文章分为“受命”“蒐集”“复制”“加工”四节,详细记述了当年蒐集这批资料的经过,是难得的史料。在谈及“复制”环节时林先生有这样的记述:
评红文章拍摄成胶卷,只是为了校核和保存。为了这些胶卷,还特地到北京照相机厂买了一架显微阅读器,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发稿还得将胶卷的文章复印出来,以便在复印件上做编辑加工。当时的复印技术还相当落后,有时为了省事,便用原始的办法一一抄。 我亲自动手抄了好些文章,如胡适《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文, 附在书后,书是借来的,只好动手抄下来。第一辑原拟收录适之的另两篇文章,即发表于1948年2月上海《申报》的《曹雪芹家的籍贯》和天津《民国日报》的《胡适之先生致周汝昌函》,也是到北图报库抄录下来的,同时还抄录了周汝昌1948年5月发表于《民国日报》的《再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年一答 胡适之先生》,拟附于胡文之后,后来均未辑入(籍贯一文移附第三辑萍踪文章之后,生年问题尊重周汝昌的意见,不录),只存胡文六篇。编第二辑俞平伯文章时,也有抄录的。1973年3 月26日,从中科院借来郭则漂《红楼真梦》,内有俞平伯《红楼真梦传奇序》,便把序文抄下来。后来周汝昌介绍我到启功先生处借史树青所藏郭则澐《红楼真梦传奇》,又把过录的俞序校核了一遍。在编第三辑时,增补的文章,如胡钦甫的《红楼梦摘疑》、萍踪的《曹雪芹籍贯》等,便是抄录的,当然,手抄是不得已而为之,大量文章还是要复印。
北图复印车间在本馆主楼地下室,有一台又大又笨的静电复印机,据说还是从美国讲口的先讲设备哩。复印之后还要经过很长-段时间的烘烤。那些粉未状的字迹才不至于掉落。第一辑、第二辑胡、俞的文章,是拿原书或原报到复印车间复印,我得在旁检查每一张复印字迹是否达到抹不掉的标准,以免加工发排时引起麻烦。这种落后的复印技术实在令人大伤脑筋。第三辑的资料,大都已拍成胶卷,可以放大。北图复制组建议我到中科院复制公司用文宣纸放大。于是我便到中科院科技情报所联系放大事宜,不料他们坚持不接外活,碰了个钉子。听说东四有办理此项业务的,于是我又到东西燎原冲晒部联系,因为该店无文宣纸,又未办成。万般无奈,只好再到北图复制组联系静电复印。所以第三辑的多数文稿,仍是在北图静电复印件上进行编辑加工。加工时依然小心翼翼,生怕把字迹抹去,在复印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说当时复印如何艰难,恐怕很难令人置信。
这次与吕兄主编这套“汇编",我既未再去蒐辑,也未再去复印,只是“坐享其成”。
“坐享其成”是林先生的谦虚,在最初打江山的蒐集、复制中,林先生已经抱着暴虎冯河的牺牲精神费尽移山心力。
职务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修正)第十六条:“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鄙人读了二十年书,1965年9月复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正逢文革"伊始,自然是被“运动”进去,在“大风大浪"中漂泊多时,周总理有指示,研究生分配方案有效,于是才在1967年4月到中国文联报到,却依然是“运动”,嗣后又到干校,再经三个年头的“改造,直到1972年12月,才由天津静海干校调回北京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组(后改为部,又改为室)工作。当时古典组只有周汝昌、戴鸿森,孟庆锡、王思宇,连我在内,共五人。不久,杜维沫等也先后从干校调回,人丁不断增添,人气也就旺了起来。
关于小说的影印工作,我基本上未介入,而《红楼》研究资料的编辑,则成了我的主要任务。而且是我走出大学校门踏进社会开始业务工作的第一项任务。
对该书的研究情况。当时对《红楼梦》的关注,有别于1954年,不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而是在于探讨这部小说的真谛所在。毛泽东主席对《红楼梦》向来很重视,认为《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听说有人指称是“吊膀子的书”,他斥之为屁话”,并指出:“到现在我们党还没有一个人用马列主义观点对《红楼梦》作出评价。”之所以“指示”出版名种《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资料集,想必与此有关。然则,何不乘此机会全面蒐辑有关《红楼梦》的研究资料。 自从严文井传达第一个“指示”后,我即受命着手做编辑《红楼梦》研究资料的准备工作。按照上方指示”,这套资料原定根据人民日报社和华东作家协会所辑《红楼梦》参考资料重新结集出版。1973年1月12日,我到人民日报社借来《红楼梦参考资料》,又从本社资料室借来华东作协所编评红资料。这两种资料主要是为1954年10月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问题而编的,多数为建国以后发表的文章,据此结集,必然不能反映《红楼梦》问世后,世人
1973年2月9日,我初步拟出评红资料结集的设想,拟编成三集:第一集为胡适的论著及建国前发表的论文;第二集为俞平伯未收入《红楼梦辨》和《红楼梦研究》二书的其他论文;第三集为建国后所发表的评红文章(李希凡、蓝翎的文章已有专集,故不录)。2月17日,古典组就《红楼梦》资料的编法进行讨论,初步拟定先出胡适和俞平伯的论著。于是经与杜维沫(时为副组长)磋商,将初拟三集改为四集,6月2日订正书名,加“辑”字,即“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参考”二字颇具时代特色),第一辑选录胡适论文,第二辑选录俞平伯专著以外论文,第三辑选录建国前研究文章,第四辑选录建国后至1954年10月16日(毛写批俞信件之日)的研究文章。其具体的资料搜集、抄录、复制、校核、加工工作、在此前(73年1月中旬)就已全面启动,四辑的选编工作虽有先后,但往往是交叉进行的。73年3月9日草拟“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第一辑的出版说明,次日填写发稿单(选录胡适评红文章六篇;6月2日书名加“辑”字。“出版说明”改“编辑说明”,重填发稿单)。6月11日开始校阅第一辑的初校样。当年10月正式出版,封底书号前括号注明“内部发行”。73年4月25日编好第二辑(选录俞平伯解放前后发表的评红文章十六篇),5月4日写第二辑的“编辑说明”(第一段为全书总说明,与第一辑同,第三、四辑亦然),5月29日写填写第二辑发稿单,并送审。9月4日开始校阅第二辑校样。当年11月正式出版,封底书号前同样括注“内部发行”字样。第一、二辑发稿后,即开始全面整理建国前评红文章的目录卡,准备编第三辑。新华书店对《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一—四)只能统一征订,要求出版社提供全书说明,所以73年6月29日我为新华书店撰写了尚未发稿的三、四两辑的“内容说明”。73年9月中拟出第三辑初选目,9月15日至17日与杜维沫一起研究酌定,并打印若干份,分别征求启功、吴恩裕、周汝昌、吴世昌、鲍正鹄、刘大杰、赵景深等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以期使选目更为精当。最后确定选录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国以前各种报刊所发表的评红文章33篇,以发表时间先后编次。书后附录此期间《红楼梦研究论文索引》(这次“汇编”原拟把未选篇目也附于书后,但不知何故,出书时并未全部附上重印时应子以补入。一这部分目录索引已刊登于《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三辑),74年5月20日写第三辑编辑说明”,由于欲使所附索引尽可能完备,所以末急于发稿,1974年5月21日至7月16日,即着手查阅和整理建国以后至1954年10月16日以前的评红文章,并编出目录卡片。由于建国以后的资料容易蒐集在人民日报和华东作协编的资料中多数可以见到,但错讹较多,校核为难,在理出目录卡片后,曾拟了个初步选目,但未曾与杜维沫和孟庆锡(组长)研究敲定。7月17日将未曾找到的评红文章目录整理出来。7月20日,第三辑“编辑说明”目录及稿件,以及所有评红文章目录(包括海外评红文章的部分目录)全部交给杜维沫。7月22日我被借调到国务院文化组创办评论组,主要任务是写评论文章和为谱曲的古代诗词作注。但并未完全脱离此项编辑工作。外借期间,我还多次到有关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扩充“索引”。以便作为第三辑的附录为读者提供方便。整理好“索引”由文化部印刷厂印出,并征求意见。1975年6月12日又回人文社处理第三辑的遗留问题。严格说来,《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我编到第三辑,第四辑只开了个头,据说后来由陈建根接手,第三辑的扫尾(如增订附录索引),第四辑选目的最后确定(选录十五篇)以及技术加工都是由他完成的。三、 四两辑分别于1976 年和1978年正式出版。
关于当年的蒐集、复制工作,林先生在文章还说了这样的话:
倘若以“天分”而论,自认为并非“笨伯”,也许还有人以为我是个“聪明人”呐。但对于蒐辑资料这种工作来说却是聪明不得,聪明的结果必然是偷懒。我尽可以聪明点,在现有文章篇目中选上二、三十篇,当然也可以成书,而且也未见得会遭到指责,再说谁也不知道是林某人干的,因为林某不搞红学,而且书上署的又是人文社编辑部,这样做岂不省事!然而,我在蒐辑的过程中却有一种傻劲,用的是比笨伯还笨的做法,可以说绝大多数文章线索,都是硬碰硬翻阅查找出来的。如果硬是要总结所谓“方法”,那么,大致说来有如下四种……
我取出报纸和缩微胶卷,柏林寺的工作人员更辛苦,他们拿着手电筒(柏林寺为木结构建筑,为防火不能拉线安电灯)找出积满灰尘(据鲍正鹄师说,他到该库检查,发现有的灰尘达一寸之厚)的旧期刊,而我只翻目录,当然很快就翻完,劳烦他们一趟又一趟地搬进搬出,工作服上尽是灰尘,出汗,连脸上也是一层泥彩。然而他们毫无怨言。相处时间长了,他们也体谅我的辛苦。休息日,我带着小孩到柏林寺继续干,那时小孩才五、六岁(而今已经博士毕业,工作多年),图书馆阿姨带他在院子里玩,还摘苹果给他吃,为的是不让孩子影响我的工作,事过将近三十年,斯时情景如在眼前,对她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至今犹深深感激与敬佩。 在整个蒐辑过程中,支持最大的应推北京图书馆。报库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次又一次为
——真不容易!一年多的时间,每天真真正正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而且是自讨苦吃,连星期日都不休息,还要带上年幼的孩子去加班,东海先生是实打实做事的人。有一流的颜值,更有超一流的智慧,还有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所以他的同学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帅哥才子,东海占全。”东海先生从这“走出大学校门踏进社会开始业务工作的第一项任务”,到他卧病一年前以房颤术后之身完成65万字的《李白游踪考察记》、卧病半年前赴江浙、山东、贵州作太白游踪补充考察,五十年的学术道路上,他一直都在勇往直前。他具有学者的使命感和献身精神。一年多时间的蒐辑、阅读、遴选,第三册选录了三十多篇,本来就这三十多篇加工发稿,任务并不繁重。然而五百馀篇已知的文章线索绝大多数业已查到,何不趁此机会都拍成縮微胶卷,这不仅便于核校,也便于日后扩展重编。经向人文社领导请示,决定将已见到的文章全部加以拍摄复制。拍摄和复印可是个繁琐而艰巨的工作,倘非北图的全力支持,这项任务肯定无法完成。我到柏林寺办理提取期刊的手续就花了几天时间,然后再到什刹海北京图书馆办理复制手续;期刊复制的手续办完了,再到西什库办理提取报纸的手续。解放前的旧报纸,经不起翻阅,所以大都已拍成胶卷,读者检阅,只能用显微阅读器阅读。按当时的技术条件,胶卷中分散的评红文章是无法集中复制(拷贝)的,只能取出报纸拍摄。而为了妥善保存原报,所有拍成缩微胶卷的报纸,全都装进木箱堆存在库房里,报库借阅处无权提取,说必须经馆长批准。于是我便去找鲍正鹄老师,跟他讲提报拍摄的事。他说:“你打个报告,现在就写,署上你的大名。”——他不忍让我再跑趟出版社,于是我当即抽出张纸片,打了报告,他在边上批了“请开箱取报。鲍正鸽”的字样。我拿着批条去复制组办手续,并请拍摄时在文章边上注明X报X年X月X日X版X副刊,X刊X期(号)X年X月。复制组说:“这个要你自己办。拍摄时通知你给你设个办公桌。”于是,在拍摄期间我真的到北图本馆的地下室拍照车间办公。带上毛笔墨盒和准备好的白纸条,每篇文章的详细出处用毛笔写清楚,拍照时将纸放在文章之前或文章之侧。这样,在查阅或复制时,使能一目了然地知道文章的出处。从柏林寺提取运到拍摄车间的解放前期刊堆积在一处,从仓库开箱取出的旧报纸堆积在另一处。报库工作人员运送报纸来,在地下室见到我高声对我说:“老林啊,你弄得我们好苦,一张批条,让我们开箱。你知道仓库这些报箱是怎样堆的吗?一箱箱地往上摞,直顶到天花板。你可以想象开箱取出这些报纸有多难、多累,力气小点都不行。”虽然叫苦,却露出一脸笑容。我站起来频频向他们作揖:“罪过,罪过!多谢,多谢!为了事业我不也是挺累的么。这堆期刊还有这一堆报纸,我得把其中的文章一篇篇找出来用墨笔写明出处。 你看那摄像师傅,不也忙得不亦乐乎?彼此彼此。”说完大家便都笑了起来。说实在的,大家都真不容易。
红叶丛书之古典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