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东海著作图录

(2020-05-29 18:56:05)
标签: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纪念林东海

分类: 一瓣心香
林东海著作图录
林东海先生的主要作品

           林东海著作图录                                                                                                       宋  红    辑录


在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林东海先生辞世49天的“圆七”之日,谨将东海先生的著作以图录加解说的方式刊于博客,以表达对东海先生的纪念。

东海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并未刻意收藏,所以有些书影照片我是从网上找来的。在查找中发现,东海先生早年签名送出的书,有些又流入社会,成了孔夫子旧书网上的热销产品,这包括原受赠者亡故、迁居、售房、藏书更新换代等原因;包括我早年送出的书,也有进入孔网者,二次流入市场,总比流入废品站化为纸浆要好很多。最近看到一句网上很红的话:“你每次擦肩而过的人,都是别人做梦都想见到的人。”相信这些二次流入市场的书必能遇到新的知己,成为其案头架上之珍。而今晚,我希望梦中风雨故人来。 

                                                                ——宋红题记


著述类

林东海著作图录
诗法举隅      署名:  林东海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版次:   出版时间:  1981-06

    此书是林东海先生据1962年本科毕业论文扩展而成,19816月初版,风靡一时;19828月加印一版二次,2004年2月印第二版第4次(上图左侧版)。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现今的博士生导师当年大都读过这本书。多年以后,“写《诗法举隅》的林东海”,仍然是读者加在林先生头上的一顶桂冠。



林东海著作图录

古诗哲理  署名:  林东海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3初版(右)  2001-6二版

林东海著作图录林东海著作图录
孔夫子旧书网上标为“王行之旧藏”、售价85元的初刊本(左),是林东海先生题赠王兴志先生的,王先生退休前是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的编辑,与东海先生比邻而居。  孔网上东海题赠给人文社老同事黄伊先生的是第二版,黄先生主持《文学故事报》多年直至退休,是个大好人。这本书想必是黄先生去世后,随着他的藏书一道流散出来的。


    东海先生在本科阶段很关注文艺理论问题,特别是西方的文艺理论与哲学,研究生阶段转攻文学史,所以这本讨论中国古代诗歌哲理的小书凝聚了他的很多哲学理论思考。问世后,虽然没有《诗法举隅》一书反响热烈,但却是他自己很看重的一本书。林东海先生为《古诗哲理》20016月版写下的《重版附记》是对自己这本书的准确评价和概括,文曰:

    十几年前草就这本小册子,对古诗哲理化过程作了些探索,试图从读者介入作品并加以再创造的现象中,总结出若干本质性的规律,为鉴赏学奠下一方基石。诗之哲理化,古已有之,然而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理论领域,虽偶或刀耕,偶或火种,但至今仍然是有待开垦的荒地。我不过是在这荒地的旮旯里种点瓜豆而已,收获无多。

    这次重版,稍作修补,大体仍旧。一九九二年为《中外哲理名诗鉴赏辞典》所作的序文,有意就诗之哲理化的理论,提出浅见,实际是一篇学术文章,适可与小册子相辅而行,因附录于书后。

    群明兄建议选若干图片穿插其间,以增加直观,活跃版面;时下书籍出版,图文并茂者,行情看涨,因遵嘱附图若干,既可助兴,亦增美观,如尾花装饰然。



林东海著作图录
诗人李白  上下  林东海著  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合作出版  日文形式 出版时间:1983  1984

    关于此书,林东海先生在待刊新著《李白游踪考察记》之《吾亦洗心者 忘机从尔游 ——两度考察序论》中自述:

    1980年冬,人民美术出版社约我编撰中日合作出版的李白画传。所谓“画传”的画,并非画家所作的画,而是太白游踪和太白诗歌所咏景物的实景图片。为了拍摄这些图片,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虽然曾有魏万江东追踪太白的胜事,但全面考察太白游踪,这却是前无古人的事。我正当年富力强,能耐得跋涉之劳,因此欣然接受。1981年初,我着手进行准备工作,拟定考察提纲。同年四月,由人美社组成考察摄影小组,准备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地进行考察摄影活动。我被借调到人美社专职从事这项工作,从1981年5月3日河北邯郸的试验性考察开始,至1982年12月27日北京金台夕照的摄影活动结束,先后离京外出考察摄影多次,在外实际考察时间将近一年,考察地点涉及十四个省份和直辖市,走遍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搜集并拍摄了大量可资参考的材料和图片。……考察拍摄活动结束后,即写定太白传略,并选出近三百幅彩色照片,编成《诗人李白》一书,分上下两册,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合作以日文形式出版



林东海著作图录

林东海著作图录
太白游踪探胜   著作 林东海    摄影 徐震时 林东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3

    林东海先生在待刊新著《李白游踪考察记》之《吾亦洗心者 忘机从尔游 ——两度考察序论》中自述:

    人美社提议出版太白游踪图片集,文字限十万字,于是有《太白游踪探胜》一书。考察文字限于篇幅,不可能详细描述并罗列有关情况和资料,只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考察情况,以及考察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并谈了自己的初浅体会和看法,书中还选录了二百馀幅彩色和黑白图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太白游踪今日的风貌。严师王运熙先生为拙著作《序》,称:“这种图文并茂的著作,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无疑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果)。此书不但是李白研究史上的一个创举,为今后李白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而且在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园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本书的产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此书当时在学界并未产生很大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林先生独辟蹊径的李白研究,有多位学者沿着林先生的足迹探访李白游踪,也有多位读者就是以林先生的这本书为指南去按图索骥。《中国李白研究》2018年集的首篇文章是朱易安、续鹏撰写的《试论李白研究成果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运用——重读〈太白游探胜〉》,对林先生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我把作者寄来的样刊拿到林先生病床前,对他说:“你的李白研究也成为研究对象了,你该感到欣慰。”相信他一定听到,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林东海著作图录

江河行——揽胜诗草  林东海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09   32 / 236

林东海著作图录林东海著作图录林东海著作图录
孔网上见到的签名本从左至右的受赠人应该是同事胡允桓先生、同学费锦昌夫妇、熟人刘(征?)先生


    本书林东海先生从第一次考察李白、杜甫游踪途中吟成的二百六十馀首诗中选录一百六十馀首,诗前均有小序,从中可见考察之艰辛,而从这些成于枕上、赋于舟车的诗作,亦可见出东海的是捷才。
    题赠允桓的《江河行》与题赠黄伊的《古诗哲理》境况大体相同,想必也是在允桓先生去世后流出。胡允桓先生是人文社外文部译审(英语),与外文部的胡其鼎译审(德语)工休时常来我们办公室串门。有一阵社里没有食堂,东海与我和外文部“二胡”加上美编室古干组成一个酒会,轮流坐庄在单位附近小酒馆餐叙,我负责点菜。席间畅论中外古今文学艺术,逸兴遄飞。如今酒会五人中已有三人到天堂聚首了。
    ——追记:就在我写下这段话之后不久,已卧病数年的古干先生也驾鹤西行了。人文社微博公众号今天(2020年5月30日16:17发布:“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茶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书画协会首任会长、世界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副编审、人民文学出版社退休干部古干同志,因病于2020年5月30日凌晨2时43分在王府医院逝世,享年78岁。”他辞世的那一刻,我还没有入睡。现在五人酒会中的四位师辈都去天堂聚首了,怀念他们!怀念酒桌上那些其乐融融、诗酒相会的美好时光。想对他们说:“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去找你们,到那时我还愿意叨陪末座,为你们点菜。”
林东海著作图录
孔夫子旧书网:江河行 附作者毛笔书信,售价600元


林东海著作图录
签名艺术    署名:  南山 宋弘编著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版次:  出版时间:  1989-12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海的朋友、我的治印老师人文社美编古干先生约我们为书籍出版社编一套“实用书法丛书”,本书是其中一种,由林东海与我合作编著,东海署了一个笔名,我也把名字稍稍变化了一下。内容是概述签名之源起与流变,旁及名刺(名片)画押等形式,结合所收集的古今签名实例,总结笔势变化的类别与方法,在签名艺术的研究中应该具有开创意义。当时还编过一本《硬笔新华书法字典》,取《新华字典》字条与拼音,配真草隶篆四体书字,方便不同字体的查找。



林东海著作图录
李白    中国文史人物故事书箱 文豪系列  署名: 南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11 

杜甫    中国文史人物故事书箱 文豪系列  署名:  南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1 


    这是林东海先生在总编助理任上为新加坡设计的一套丛书,总共大约有十数集,每集十种,每种五万字,包括文史人物、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等不同类别,他曾为这套书到新加坡与彼方编辑共同处理稿件。但最终丛书却没在新加坡出版,迁延数年,变成人文社与一个文化公司的合作产品,不过东海先生的设计总算没有白费。出版社很多编辑都担任了写作任务,东海先生原本在文学家传记故事类目里选了《李白》,后来承担《杜甫》的作者无力成篇,在距离截稿日期仅剩下一周的时间里把选题退了回来,东海只好自己上阵,用一周时间完成了《杜甫》传记故事的写作。我在里面承担的是《李清照》《白居易》两个文学家的传记故事。听东海先生说,新加坡方面两个审稿的女编辑最推重的就是《李清照》《白居易》和《李白》《杜甫》。



林东海著作图录

林东海著作图录
文林廿八宿   师友风谊    署名: 林东海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03  版次: 1  页数: 403页  字数: 329千字

文林廿八宿师友风谊(增订版) 林东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09    下图为增订版内封


    本书记述与二十八位文坛耆宿的交谊,其中有林东海先生的老师、出版社的前辈同事,也有工作中的作者朋友。此前,林先生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学林忆旧的文章,读者反响颇佳,以为有“独得”之妙。主持人文社编政的管士光总编因此向林先生约稿,于是林先生决定集中时间与精力,将原拟有暇时陆续完成的“叙其事、记其言、述其学、存其情”的“独得”文章一气呵成。

    《文林廿八宿 师友风谊》2007年3月问世,初版一万册很快售罄,2010年,东海先生对全书做了增订,补充了若干附记和附录,补加了48幅重要图片,主要是信札图片,还增入了记述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作为《山高水长——记钱锺书先生》一文的“补记”。因为“廿八宿”中写钱锺书的一篇文字最短,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许多话没说。然而出书后不断有人问起,所以林先生又另外撰文,专门探讨钱锺书的为人与为学。全书增加了57个页码。

    有人说“文林廿八宿”写的是“二十八个半”,那半个是林东海自己的人生,说的很对。

    我是本书初版的二传手和增订版的责编,也是全书图片的摄影和修图美工,还是全书的第一个读者和谏言者。



林东海著作图录
清风吟萃    林东海著    岳麓书社,2019-9


    本书是林东海先生旧体诗自选集,由一千馀首作品中精选出三百八十馀首。编成、交稿于2015年,但出版环节颇为周折,最后由岳麓书社于2019年9月初版。责编王文西立即托人送来两册样书,重病中的东海先生看到此书,终于可以放下一件牵挂。今偶然看到诗的最后一篇是作于2015年4月17日的《题天然斋新著〈中国酒文化丛谈〉》,这是为我的新书而作,瞬间感动莫名,这题赠会长留于心间。

    封面题签由东海先生自题。东海书法出于王字,早年由王字而多些瘦劲,俊逸潇洒,风流日丽;晚年由王字而更添朴拙,气韵生动,笔墨醇厚,乃反复游走于王字与汉隶北碑之所成。很多人喜爱他早年的书法,他自认为晚年的书法更有韵味。直至发病前两日,还写了书赠朋友的对联。他遵从业师鲍正鸪先生的劝告,原本打算八十岁以后要多为家人留些字的,但还没有来得及兑现就突然发病了,留下的只是一摞在旧报纸上临池的日课。



林东海著作图录
清风馆诗稿   林东海著    宋红、林清辉编辑     亦创博文印刷有限公司印制    2019-7          左 封面  右 正文插页

林东海著作图录
内封    考虑东海先生已无法签名题赠,故在内封印了赠书章,以省去另外加盖印章的繁琐。印章乃我凑刀。
林东海著作图录
《清风馆诗稿》目录    左页是作者像背面,用了东海的诗句:“半匹红霞流不散,特然独照万山青。”


    201949日晚750分,林东海先生因房颤血栓脱落,突发脑梗,又合并心梗,病情危重。我知道,他的人生还没想过会这样遽然收场,他还有很多想法要去实现,包括撰写中国诗歌流变史和准备藏诸名山的自传,他还有很多牵挂和不舍。其中最为牵挂的是我们耗时十年,在共同完成对李白、杜甫游踪全程考察后分别撰写的《李白游踪考察记》和《杜甫游踪考察记》;还有已交稿四年,当时尚未见书的旧体诗自选集《清风吟萃》。另外他曾说过:等到九十岁的时候,要仿效梁启超的做法,精选一部分自己的诗作,用毛笔手录,到荣宝斋自费印线装本,算是自寿。我当即说:这件事我来办,算是我送上的一份寿礼。想到前两本书的进度都非我们所能把控,便与清辉商量,把他爸平日硬笔手录的自作诗词联语扫描出来,在快印公司自己印刷成书,权作纪念,也给东海先生一些安慰。此事201969日萌生设想,723日已拿到150册成品。退休七年后重新回到做书的工作状态,而且是全方位由着自己的心思做,感觉很爽。我们将这本书命名为《清风馆诗稿》,除收录东海自录的诗稿,前面放了多幅全彩林东海生活工作照,后面是东海的书法作品。出书后即拿到东海病床前给他翻看,他唯一能动的左手竟主动握住了书脊的下部,看得很认真,此后人就清醒了很多。出书次日,我回到久别的和平里家中,见窗台上已多日不曾照料的君子兰,竟然从残破的叶片中不可思议地开出花来,恰如瘫痪在床的东海仍有诗集手稿问世!望着在孤寂残破中开花的君子兰,心中满是感动。

林东海著作图录
叶片枯残,与《清风馆诗稿》同步开花的君子兰



作品选注类


林东海著作图录
唐宋律诗选讲    作者: 赵峨 倪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版次:  印刷时间:  1982-01


    署名中的赵峨是迟赵娥,倪林是林冠夫、林东海,三人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五七级同班同学。冠夫、东海二人在同学中本来就有“复旦二林”的称号,按上海话拟音,二林成了“倪林”。东海病重时,我就在冠夫先生哲嗣长华提供的一套单元房里居住,以方便每日就近到医院照料。

    此书东海没有保存,只能从网上找来图片。 



林东海著作图录
郭沫若纪游诗选注    林东海 史为乐选注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3


    从郭沫若纪游诗选注,到古代纪游诗选注,到李白游踪考察,其间有一条伏线就是东海先生对实证地理的关注。所以有人戏称东海这本书是“郦道元注《水经》”。

    封面是东海请忘年之交启功先生题签,小乘巷时代,东海是启功家登堂入室的常客。启功先生还曾集《北史》句为联,书赠东海,曰“思误书更是一适,分才艺足了十人”,足见启功先生对东海的欣赏与推重。



林东海著作图录
文言小说名篇选注    完整标注 作者:  刘文忠、林东海、陈建根、孟庆锡、王思宇选注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08


林东海著作图录
古诗类选  纪游诗   署名  南  山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04初版(右)

古诗类选  纪游诗   署名  林东海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08 第二次印刷(中)

山思江情  中国历代纪游诗   署名  林东海  选注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10 (左)


    大约1986年或87年,林东海以总编助理身份又兼古典部主任,接手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在古典部分设三个组,小说组、注释组、理论组,人员安排以自愿报名和调配相结合。小说组人员原本就相对固定,在注释组和理论组之间,年轻人更倾向于理论组,理论组主要负责编发当今学者撰写的研究类、鉴赏类书稿,同时也有一个发论文的以书代刊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那是一个蓬勃向上的年代,活跃在一线的学者都在只争朝夕地写论文,著书立说,鉴赏文章也很热门,并没有什么人愿意做注释工作;从发稿的角度说,发研究类的稿子相对轻松,反正文责自负,责编就是一目十行、一目二十行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而注释稿则需要字斟句酌,漏一处很可能漏过去的就是硬伤。我小说类、注释类、理论类的稿子都编发过,自然知道其中深浅。而且在大学里就在关注陶渊明、谢灵运,对中国山水文学的流变很感兴趣,当然也想进理论组。但东海先生提前和我打招呼,想让我进注释组。我老大不愿意,他说:“注释组可以得到锻炼,而且注释组也需要有年轻人。你可以在开发新选题方面多动动脑筋。”等到编辑室开会时,我还是没主动选择注释组,而是说服从分配。于是就被分配到注释组。组长是陈建根,组员有陈新、戴鸿森和我;林东海则带领理论组并统领全盘。走到哪山唱哪山歌,我就认真考虑要在注释组开发新选题。想到古人早就在编类书,诸如《艺文类聚》《渊鉴类函》都是分类编纂,所以就想在作家选本(如李白诗选、杜甫诗选)、时代选本(如唐诗选、宋词选)之外也作分类选本,把通代而同类的诗选注成一册,增加阅读趣味的同时,也能提供查找、引用上的方便。和东海先生一说,他马上认为是个好点子,于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共同拟定了“纪游”“宴饮”“咏物”“咏史”“怀亲”“恋情”“友谊”“从军”“节令”“品艺”十个类别,名曰“古诗类选”,东海又提出可以让本室编辑认领选题,在业余时间完成,这样可以让年轻编辑得到锻炼。裁判不能上场比赛,责编也不能当作者,但类选中的《宴饮诗》没人认领,于是东海先生又拍板让我来承担《宴饮诗》的选注,这一本由管士光兄责编,其馀九种由我责编。林东海先生便是在这个背景下承担了《纪游诗》的选注。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编发了九本书稿,自己选注了一本书稿,忙得不亦乐乎,背后还有个“黑漆板凳”和我闹离婚。这项大工程的确让我得到很大锻炼,以后审稿中遇到的任何棘手问题我都愿意去破解,号称“专治疑难杂症”。而“类选”的形式后来也被多家出版社跟进,跟进最快的是我们的邻居东方出版社,出了一套分类词选,曰“把酒品珍丛书”。

类选初版印数每种在一万册左右,十种就是十万册!第二年加印,每种也在六千至八千册。《宴饮诗》初版印数12400册,《纪游诗》初版印数11920册,第二年加印册数为6350册。2003年,丛书在与作者重新签订合同后又印了一版三次,每种印数为五千册,并重新设计了封面。2018年,这套丛书被辽宁人民出版社看中,选本又在辽宁社获得新生,这让我很欣慰。



林东海著作图录
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上下   成志伟 主编    林东海 宋红 选注    重庆出版社    1997-10    精装


    本书是我与东海先生的合作项目,他完成上册先秦至晚唐的诗歌选注,我完成下册北宋至近代的诗歌选注。其实我原本读书的重点在先秦至六朝,对宋代和近代的人物虽有关注,但对文学史后半段的诗歌并不熟悉。然而东海是唐诗专家,我只能承担后半段,我又不愿走“捷径”,做选中之选,所以选诗用了古人的《宋诗鈔》《元诗选》《晚晴簃诗汇》,重点诗人则直接选自别集,自认为从选诗、注释到点评都对得起读者。东海事后说,我作注释比他“更用力”。接受任务时,家母刚刚因胃癌离世,我从精神到身体都处在低谷,而且自以为也得了胃癌,胃疼得吃不下饭,但当时有股牛劲,觉得即使得了胃癌我也要把这本书做完,结果书做完了,胃疼也不知不觉间好了。而“上下之间”成了我和东海的话头。



林东海著作图录
唐人律诗精华    林东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01  第1版1次印刷(右)

唐人律诗精华    林东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8  第3次印刷  (左)  累计印数  18000册


        这个选题本是东海先生在编辑室主任任上提出,为与室里既有之刘永济先生的《唐人绝句精华》配套而设计,由我约请业师北京大学陈贻焮先生承担,但陈先生年事已高,未克其成,陈先生仙逝后,继任编辑室主任管士光兄邀请林东海先生担任作者,书成之后,东海先生刻意题赠一册让我呈送李庆粤师母,以为纪念。林先生以诗心法眼选诗、注诗、评诗,往往烛幽发微,独到而精妙,所以此书成为编辑室长印不衰的长版项目。



林东海著作图录
李白诗选    林东海选注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年初版


林东海著作图录
李白诗选注    林东海选注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5


林东海著作图录
黄河之水天上来   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李白卷    林东海编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9

黄河之水天上来   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李白集    林东海编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5-7


    这套选题说来也是对“古诗类选”的跟进,在作家选本之内,对作品进行分类。我承担的是杜甫诗选,名曰“每依北斗望京华”,内中分了“安得壮士挽天河”——感时忧国、“永夜角声悲自语”——抒怀遣兴、“蓬门今始为君开”——酬唱交游、“丞相祠堂何处寻”——咏怀古迹“丹青不知老将至”——艺界题赠、“西蜀樱桃也自红”——咏物感兴、“西岳崚嶒竦处尊”——江山胜迹、“忆弟看云白日眠”——宗族亲情、“老去诗篇浑漫语”——漫咏杂兴,凡九类;这本李白诗选的分类是:“遥看瀑布挂前川”——云里江山、“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维艰、“别意与之谁短长”——友情答赠、“仰天大笑出门去”——感慨兴怀、“明朝有意抱琴来”——别有怀抱,凡五类。

    李白诗的选注本有多种,可以肯定的是林东海先生的李白诗歌选注,从选诗到注解都有不同于他人者,特别是关涉李白游踪的地名注释和诗意理解,乃以深厚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自有独到之处。读李白选本,同一首诗,不妨多找几个人的注本对比着看。



林东海著作图录

南社诗选    林东海,宋红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0    平装   印数4500


林东海著作图录
南社诗选    林东海,宋红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0    精装   印数500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文学类:南社诗选》选诗124家500首,选词39家111首。其中,诗选部分对诗的时代背景、历史掌故、典事、词语加以精要注解和点评。前言、后记则对南社的历史意义、作品的内容价值加以评述,论述深刻。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2011年,出版社接受集团的紧急任务,要为“中国文库”项目增添一本《南社诗选》,时间紧,任务重,约稿无人承担,我们临时受命,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总页码达到690页的《南社诗选》的选注工作。南社诗歌从未有人正式选注,由我们开辟荆榛,具体分工和工作程序是:林先生负责从我找来的完整南社资料(胡朴安编《南社丛选》、柳亚子编《南社诗集》全六册,2097页)中选诗、统计篇目、根据诗人姓氏汉语拼音按英文26字母排序,并撰写诗人小传和前言,我再从南社资料中补选作品;我负责姓氏拼音字母A到X的诗人作品注释,林先生负责姓氏拼音字母Y和Z的作品注释,然后再互换审读和补充,其中主要是林先生为我的初稿把关和补充。这样两个人始终都是满负荷工作,不会窝工。林先生在前言里以高屋建瓴之势论述了南社出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以及南社诗歌的总体特点,文章很有理论高度和深度;我意犹未尽,在后记里补述了南社诗歌的具体特色与优长。并以《血钟英响、 志士悲歌》的相同正标题和不同副标题在《悦读》2011年10月第24卷和《名作欣赏》2011年第10期分别发表了前言与后记,发表时两人共同署名,而以执笔者为第一作者。林先生说:“这样的活儿以后不能干了,再干一回就要老命了,太紧张。”我们的确是夜以继日干下来的,然而这本书在版权页显示的2011年10月并没有发行,直到第二年春天我们才拿到样书。早知如此,何必拼了老命地赶时间。



林东海著作图录
袖珍诗韵    林东海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64开


    这是一本写旧体诗必备的掌中书,按平水韵编次,每韵字下附齐韵字的词组,方便写诗时选用。后附“入派平声一览表”“通押韵部一览表”“平仄两读一览表”“近体格律速记法”,非常方便实用。林先生在编纂中以《诗韵合璧》中的诗韵为底本,还纠正了其中的不少刊刻错误。然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搜韵网”已经取代了本书的功能,但对于不会上网的读者此书还是很有用的。

    本书封面是林东海先生特请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题签,以作为两人多年交谊的纪念。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上下    吕启祥、林东海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08  第一版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增订本)  上下    吕启祥、林东海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2   第二版


    本书大致收录230位作者1949年以前发表于报刊的246篇(则)评红文章。本书主编之一吕启祥先生在《前言》中交待编辑缘起时说:


这项收集和整理工作最早应上溯至二十多年前,即七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其第三辑即相当于本书所涵盖的时段,只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仅精选了三十三篇,而绝大部分摄制的胶卷沉睡于档案库中。至九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在《红楼梦大辞典》完稿后曾有编辑<红楼梦汇要>(包括史汇、文汇、论汇)的设想,因人力物力不逮而搁置,其中“论汇”曾局部启动,到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复印了数百篇资料,但一置多年亦未能利用。鉴于上述的渊源,我们感到将这一批资料加以汇集、整理、编辑、出版已不能再延宕了,否则,资料的流失和湮灭势所不免,而要重新再把散见于几十上百种报刊中的长文短论报头刊尾查找收集起来, 其工作量和难度, 将远远超过往昔。 


所言人文社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共四辑,是林东海先生独力蒐集汇编而成的职务作品,当时署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专收解放前报刊文章的第三辑是用力最多的一辑,林东海先生在《我与红楼梦研究资料》(《红楼梦学刊》 200204期 )一文中专门谈到这部分资料的蒐集情况:


解放前报章杂志上的评红文章,没有检索的引得,意味着绝无捷径可走,只能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愈滚愈大。于是,我便在前人辑录的基础上开始滚动,顺藤摸瓜,踏雪寻梅。人民日报社和华东作协编的两种参考资料,可以作为滚动的基础,但其在五四运动至建国之前这一时段的资料并不多。1973 年3月13日,我从中整理出这一时段的文章目录,只有77篇。嗣后,又从一粟编著的《红楼梦书录》“评论”部所附报刊文章索引,查出77篇以外的部分文章篇目,增到150篇左右,同时订正了原参考资料的错讹。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类似没有封面的“活页文选"的一份资料,叫“教学参考”,是南京师院(今南京师范大学)编印的,其中印有一份评红文章篇目,于是又从中扩充了部分篇日,总数大概不足200篇。启祥兄说“汇编”以选辑(三)为基础,而我编“选辑”(三)却是以人民日报社、华东作协、一粟.南师所辑录者为基础的。倘无这个基础。我肯定步履维艰,找不着北。所以前人的蒐辑之功,自不可磨灭。这里很有必要书上一笔!前人辑录的篇目,犹如架下的瓜藤,雪中的梅香,使我得以攀藤而得瓜,循香而见梅,从而使评红文章篇目滚大到500篇之多


可知索引篇目是有重复的,而且索引也并不易得,也要费心力找来,去其重复只有不足200篇,林先生采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在解放前旧报刊中硬翻、硬找,将篇目扩大到500篇。所以这本《汇编》所收246篇(则),出乎500篇之右者大概不多。林东海文章分为“受命”“蒐集”“复制”“加工”四节,详细记述了当年蒐集这批资料的经过,是难得的史料。在谈及“复制”环节时林先生有这样的记述:


评红文章拍摄成胶卷,只是为了校核和保存。为了这些胶卷,还特地到北京照相机厂买了一架显微阅读器,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发稿还得将胶卷的文章复印出来,以便在复印件上做编辑加工。当时的复印技术还相当落后,有时为了省事,便用原始的办法一一抄。 我亲自动手抄了好些文章,如胡适《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文, 附在书后,书是借来的,只好动手抄下来。第一辑原拟收录适之的另两篇文章,即发表于1948年2月上海《申报》的《曹雪芹家的籍贯》和天津《民国日报》的《胡适之先生致周汝昌函》,也是到北图报库抄录下来的,同时还抄录了周汝昌1948年5月发表于《民国日报》的《再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年一答 胡适之先生》,拟附于胡文之后,后来均未辑入(籍贯一文移附第三辑萍踪文章之后,生年问题尊重周汝昌的意见,不录),只存胡文六篇。编第二辑俞平伯文章时,也有抄录的。1973年3 月26日,从中科院借来郭则漂《红楼真梦》,内有俞平伯《红楼真梦传奇序》,便把序文抄下来。后来周汝昌介绍我到启功先生处借史树青所藏郭则澐《红楼真梦传奇》,又把过录的俞序校核了一遍。在编第三辑时,增补的文章,如胡钦甫的《红楼梦摘疑》、萍踪的《曹雪芹籍贯》等,便是抄录的,当然,手抄是不得已而为之,大量文章还是要复印。

北图复印车间在本馆主楼地下室,有一台又大又笨的静电复印机,据说还是从美国讲口的先讲设备哩。复印之后还要经过很长-段时间的烘烤。那些粉未状的字迹才不至于掉落。第一辑、第二辑胡、俞的文章,是拿原书或原报到复印车间复印,我得在旁检查每一张复印字迹是否达到抹不掉的标准,以免加工发排时引起麻烦。这种落后的复印技术实在令人大伤脑筋。第三辑的资料,大都已拍成胶卷,可以放大。北图复制组建议我到中科院复制公司用文宣纸放大。于是我便到中科院科技情报所联系放大事宜,不料他们坚持不接外活,碰了个钉子。听说东四有办理此项业务的,于是我又到东西燎原冲晒部联系,因为该店无文宣纸,又未办成。万般无奈,只好再到北图复制组联系静电复印。所以第三辑的多数文稿,仍是在北图静电复印件上进行编辑加工。加工时依然小心翼翼,生怕把字迹抹去,在复印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说当时复印如何艰难,恐怕很难令人置信。

这次与吕兄主编这套“汇编",我既未再去蒐辑,也未再去复印,只是“坐享其成”。 


“坐享其成”是林先生的谦虚,在最初打江山的蒐集、复制中,林先生已经抱着暴虎冯河的牺牲精神费尽移山心力。

    本书篇末附有《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未收文章索引》30篇,不知何故仅以30篇出之,这并不是全部,后在增订本中增订至270篇(有一篇多则者)。



职务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修正)第十六条:“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第一辑   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10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第二辑   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10                                                                                                                                           (图片为版权页)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第三辑   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6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第四辑   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片为封底“内部发行”字样


      林东海先生在《我与红楼梦研究资料》(《红楼梦学刊》 2002年04期 )一文以“受命”“蒐辑”“复制”“加工”四个小题,记述了20世纪70年代编辑出版《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的始末。节录如下:


    鄙人读了二十年书,19659月复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正逢文革"伊始,自然是被运动进去,在大风大浪"中漂泊多时,周总理有指示,研究生分配方案有效,于是才在19674月到中国文联报到,却依然是运动,嗣后又到干校,再经三个年头的改造,直到197212月,才由天津静海干校调回北京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组(后改为部,又改为室)工作。当时古典组只有周汝昌、戴鸿森,孟庆锡、王思宇,连我在内,共五人。不久,杜维沫等也先后从干校调回,人丁不断增添,人气也就旺了起来。


关于小说的影印工作,我基本上未介入,而《红楼》研究资料的编辑,则成了我的主要任务。而且是我走出大学校门踏进社会开始业务工作的第一项任务。

    自从严文井传达第一个“指示”后,我即受命着手做编辑《红楼梦》研究资料的准备工作。按照上方指示”,这套资料原定根据人民日报社和华东作家协会所辑《红楼梦》参考资料重新结集出版。1973年1月12日,我到人民日报社借来《红楼梦参考资料》,又从本社资料室借来华东作协所编评红资料。这两种资料主要是为1954年10月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问题而编的,多数为建国以后发表的文章,据此结集,必然不能反映《红楼梦》问世后,世人对该书的研究情况。当时对《红楼梦》的关注,有别于1954年,不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而是在于探讨这部小说的真谛所在。毛泽东主席对《楼梦》向来很重视,认为《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听说有人指称是吊膀子的书他斥之为屁话,并指出:“到现在我们党还没有一个人用马列主义观点对《红楼梦》作出评价。之所以指示出版名种《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资料集想必与此有关。然则,何不乘此机会全面辑有关《红楼梦》的研究资料。

    1973年2月9日,我初步拟出评红资料结集的设想,拟编成三集:第一集为胡适的论著及建国前发表的论文;第二集为俞平伯未收入《红楼梦辨》和《红楼梦研究》二书的其他论文;第三集为建国后所发表的评红文章(李希凡、蓝翎的文章已有专集,故不录)。2月17日,古典组就《红楼梦》资料的编法进行讨论,初步拟定先出胡适和俞平伯的论著。于是经与杜维沫(时为副组长)磋商,将初拟三集改为四集,6月2日订正书名,加“辑”字,即“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参考”二字颇具时代特色),第一辑选录胡适论文,第二辑选录俞平伯专著以外论文,第三辑选录建国前研究文章,第四辑选录建国后至1954年10月16日(毛写批俞信件之日)的研究文章。其具体的资料搜集、抄录、复制、校核、加工工作、在此前(73年1月中旬)就已全面启动,四辑的选编工作虽有先后,但往往是交叉进行的。73年3月9日草拟“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第一辑的出版说明,次日填写发稿单(选录胡适评红文章六篇;6月2日书名加“辑”字。“出版说明”改“编辑说明”,重填发稿单)。6月11日开始校阅第一辑的初校样。当年10月正式出版,封底书号前括号注明“内部发行”。73年4月25日编好第二辑(选录俞平伯解放前后发表的评红文章十六篇),5月4日写第二辑的“编辑说明”(第一段为全书总说明,与第一辑同,第三、四辑亦然),5月29日写填写第二辑发稿单,并送审。9月4日开始校阅第二辑校样。当年11月正式出版,封底书号前同样括注“内部发行”字样。第一、二辑发稿后,即开始全面整理建国前评红文章的目录卡,准备编第三辑。新华书店对《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一—四)只能统一征订,要求出版社提供全书说明,所以73年6月29日我为新华书店撰写了尚未发稿的三、四两辑的“内容说明”。73年9月中拟出第三辑初选目,9月15日至17日与杜维沫一起研究酌定,并打印若干份,分别征求启功、吴恩裕、周汝昌、吴世昌、鲍正鹄、刘大杰、赵景深等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以期使选目更为精当。最后确定选录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国以前各种报刊所发表的评红文章33篇,以发表时间先后编次。书后附录此期间《红楼梦研究论文索引》(这次“汇编”原拟把未选篇目也附于书后,但不知何故,出书时并未全部附上重印时应子以补入。一这部分目录索引已刊登于《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三辑),74年5月20日写第三辑编辑说明”,由于欲使所附索引尽可能完备,所以末急于发稿,1974年5月21日至7月16日,即着手查阅和整理建国以后至1954年10月16日以前的评红文章,并编出目录卡片。由于建国以后的资料容易集在人民日报和华东作协编的资料中多数可以见到,但错讹较多,校核为难,在理出目录卡片后,曾拟了个初步选目,但未曾与杜维沫和孟庆锡(组长)研究敲定。7月17日将未曾找到的评红文章目录整理出来。7月20日,第三辑“编辑说明”目录及稿件,以及所有评红文章目录(包括海外评红文章的部分目录)全部交给杜维沫。7月22日我被借调到国务院文化组创办评论组,主要任务是写评论文章和为谱曲的古代诗词作注。但并未完全脱离此项编辑工作。外借期间,我还多次到有关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扩充“索引”。以便作为第三辑的附录为读者提供方便。整理好“索引”由文化部印刷厂印出,并征求意见。1975年6月12日又回人文社处理第三辑的遗留问题。严格说来,《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我编到第三辑,第四辑开了个头,据说后来由陈建根接手,第三辑的扫尾(如增订附录索引),第四辑选目的最后确定(选录十五篇)以及技术加工都是由他完成的。三、 四两辑分别于1976 年和1978年正式出版。


关于当年的蒐集、复制工作,林先生在文章还说了这样的话:


    倘若以“天分”而论,自认为并非“笨伯”,也许还有人以为我是个“聪明人”呐。但对于蒐辑资料这种工作来说却是聪明不得,聪明的结果必然是偷懒。我尽可以聪明点,在现有文章篇目中选上二、三十篇,当然也可以成书,而且也未见得会遭到指责,再说谁也不知道是林某人干的,因为林某不搞红学,而且书上署的又是人文社编辑部,这样做岂不省事!然而,我在蒐辑的过程中却有一种傻劲,用的是比笨伯还笨的做法,可以说绝大多数文章线索,都是硬碰硬翻阅查找出来的。如果硬是要总结所谓“方法”,那么,大致说来有如下四种……


    在整个蒐辑过程中,支持最大的应推北京图书馆。报库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次又一次为我取出报纸和缩微胶卷,柏林寺的工作人员更辛苦,他们拿着手电筒(柏林寺为木结构建筑,为防火不能拉线安电灯)找出积满灰尘(据鲍正鹄师说,他到该库检查,发现有的灰尘达一寸之厚)的旧期刊,而我只翻目录,当然很快就翻完,劳烦他们一趟又一趟地搬进搬出,工作服上尽是灰尘,出汗,连脸上也是一层泥彩。然而他们毫无怨言。相处时间长了,他们也体谅我的辛苦。休息日,我带着小孩到柏林寺继续干,那时小孩才五、六岁(而今已经博士毕业,工作多年),图书馆阿姨带他在院子里玩,还摘苹果给他吃,为的是不让孩子影响我的工作,事过将近三十年,斯时情景如在眼前,对她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至今犹深深感激与敬佩。


一年多时间的蒐辑、阅读、遴选,第三册选录了三十多篇,本来就这三十多篇加工发稿,任务并不繁重。然而五百馀篇已知的文章线索绝大多数业已查到,何不趁此机会都拍成縮微胶卷,这不仅便于核校,也便于日后扩展重编。经向人文社领导请示,决定将已见到的文章全部加以拍摄复制。拍摄和复印可是个繁琐而艰巨的工作,倘非北图的全力支持,这项任务肯定无法完成。我到柏林寺办理提取期刊的手续就花了几天时间,然后再到什刹海北京图书馆办理复制手续;期刊复制的手续办完了,再到西什库办理提取报纸的手续。解放前的旧报纸,经不起翻阅,所以大都已拍成胶卷,读者检阅,只能用显微阅读器阅读。按当时的技术条件,胶卷中分散的评红文章是无法集中复制(拷贝)的,只能取出报纸拍摄。而为了妥善保存原报,所有拍成缩微胶卷的报纸,全都装进木箱堆存在库房里,报库借阅处无权提取,说必须经馆长批准。于是我便去找鲍正鹄老师,跟他讲提报拍摄的事。他说:“你打个报告,现在就写,署上你的大名。”——他不忍让我再跑趟出版社,于是我当即抽出张纸片,打了报告,他在边上批了“请开箱取报。鲍正鸽”的字样。我拿着批条去复制组办手续,并请拍摄时在文章边上注明X报X年X月X日X版X副刊,X刊X期(号)X年X月。复制组说:“这个要你自己办。拍摄时通知你给你设个办公桌。”于是,在拍摄期间我真的到北图本馆的地下室拍照车间办公。带上毛笔墨盒和准备好的白纸条,每篇文章的详细出处用毛笔写清楚,拍照时将纸放在文章之前或文章之侧。这样,在查阅或复制时,使能一目了然地知道文章的出处。从柏林寺提取运到拍摄车间的解放前期刊堆积在一处,从仓库开箱取出的旧报纸堆积在另一处。报库工作人员运送报纸来,在地下室见到我高声对我说:“老林啊,你弄得我们好苦,一张批条,让我们开箱。你知道仓库这些报箱是怎样堆的吗?一箱箱地往上摞,直顶到天花板。你可以想象开箱取出这些报纸有多难、多累,力气小点都不行。”虽然叫苦,却露出一脸笑容。我站起来频频向他们作揖:“罪过,罪过!多谢,多谢!为了事业我不也是挺累的么。这堆期刊还有这一堆报纸,我得把其中的文章一篇篇找出来用墨笔写明出处。 你看那摄像师傅,不也忙得不亦乐乎?彼此彼此。”说完大家便都笑了起来。说实在的,大家都真不容易。


——真不容易!一年多的时间,每天真真正正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而且是自讨苦吃,连星期日都不休息,还要带上年幼的孩子去加班,东海先生是实打实做事的人。有一流的颜值,更有超一流的智慧,还有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所以他的同学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帅哥才子,东海占全。”东海先生这“走出大学校门踏进社会开始业务工作的第一项任务”,到他卧病一年前以房颤术后之身完成65万字的《李白游踪考察记》、卧病半年前赴江浙、山东、贵州作太白游踪补充考察,五十年的学术道路上,他一直都在勇往直前。他具有学者的使命感和献身精神。

林东海著作图录
图为林东海先生为《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所撰编辑说明



林东海著作图录
红叶丛书之古典三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出版说明》中说:“本丛书共分十册,即《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词曲》、《中国古典散文》、《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国革命领袖诗词》、《外国抒情诗》、《外国散文》、《外国短篇小说》。全书由本社编审林东海、莫文征、胡其鼎等共同完成编选工作。”落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1995年7月”。其中《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词曲》、《中国古典散文》三书即由林东海选注,因系职务作品,统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晋人阮孚曾发出喟叹:“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同“緉”)屐’。”人生一世,穿不了几双鞋,更写不了几本书。往回看,东海一生的著作,从数量上来说也不算惊人,但从早期探讨诗法,到晚期二度追寻李白、杜甫游踪,包括中间撰文探讨方位与地名之关系、探讨诗经》从歌到乐、从乐到礼、从礼到经之演化,探讨《诗经》分类中“南”到“风”之蜕变,往往都独辟蹊径,或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他所生活的大部分年代,并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甚至没有良好的物质环境,但他却一直都在努力做事,做能做的事。身后留下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本职工作之外完成的,这已经相当难得,等于他用一份时间铸就了编辑和学者的两种人生,而且还留下了足可“轻万户侯”的千首诗篇,在书法上也有很高造诣。黄庭坚有诗曰:“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这虽然是咏猩猩毛笔的,但此时赠给东海也非常合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