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写在发稿单上的复审意见
(2017-03-15 23:26:07)
标签:
文化日本汉学编辑审稿 |
分类: 编辑部落 |
关于
本书以日本中世文学中的重要作品《方丈记》、《发心集》、《无名抄》、《徒然草》、《沙石集》为关注对象,讨论了日本中世文人的隐遁思想及在作品中的表达,特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思想、魏晋隐逸思想、佛教思想对日本中世文人的影响。
因该说日本古典文学是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研究日本的古典文学,不仅要熟悉日本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也必须要熟悉中国的文学、历史与文化,这就需要研究者付出双倍的努力。
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在熟悉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书中对中国传统典籍特别是佛教典籍的大量引述即是有力的说明。作者在对中日大量典籍的研读对比中也有不少独到的发现,诸如关于“身”“心”关系的讨论、关于《沙石集》中釜神故事典出《传灯录•嵩岳破灶堕和尚传》的发现(135页)、关于《徒然草》与《景德传灯录》之关系的独立考索(183页),在讨论隐逸问题时对“居”文学的关注,都是本书的亮点。
不足之处是全书结构稍嫌涣散,章节之间没有建立有机的联系,叙述显得平面化。很多功夫用在中日两国典籍的文字对比上,如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和深入挖掘,收效会更好。
确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本书由日语译成,在日本语境里不需要说明的一些概念,在中文的语境里可能就需要加以说明,这方面作者顾及得还不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日语中的“中世”概念,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怎样的时间范畴——
一般的には、平氏政権の成立(1160年代)から安土桃山時代(戦国時代末期)までが「中世」と目される。南北朝時代を挟んで「中世前期」と「中世後期」に区分される。なお、中世に続く「近世」の始期については、(1)織田信長の上洛(1568年)、(2)豊臣秀吉による全国統一(1590年)、(3)江戸幕府の成立(1603年)の3説があるため、それによって中世の終期が異なることになる。
而日本的“中世”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段,先把这一层对应关系建立起来,才好进行下面的文本比对。
另外,在日文状态下,引录汉籍必要做出训读或翻译,在中文状态下则可省略,如第0047页、0053页引文下的白话文翻译似可删省。而凡涉及引文,则均要使用汉籍的原文,如0073页“论语云‘敏时即有功’”,建议改为“论语云‘敏则有功’”。
读稿中也顺手改正了个别误写,如0160页“庐橘”当是“卢橘”,“盧”,简体为“卢”。
总体上说,本书可以让中国的读者,主要是中国的学者放宽视野,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影响,在中日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审视两国的文学作品,这是很有意义的。
同意责编发稿意见。
另外的建议:
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本京都大学金文京先生的著作《三国演义的世界》中文修订本,这本书涉及到《三国演义》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很有张力,可以说是出作者的厚积薄发之作,读这本书可以悟到做学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