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锺嵘《诗品》析疑——“偶语”还是“俚语”?

(2010-03-22 16:58:22)
标签:

诗话

学术

考证

版本

杂谈

分类: 学术论说与趣味考证

    昨日上海师大曹旭兄打来电话,询及本人关于钟嵘《诗品》的一则析疑,小文发在《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不过没上得台面——未出目录,作为“札记”刊于该期的59页,题曰《钟嵘诗品析疑一则》,但忘记是否保留了开篇的帽子。一篇未上得台面的旧文还有朋友挂记,很是欣慰,贴在博客里吧,以方便曹兄取用。

 

锺嵘《诗品》析疑——“偶语”还是“俚语”?

                                                                                                                                                  

 

    研究六朝文学,绝无不读锺《诗品》者。昔日读之,颇疑其中文字有误,但因并非专攻,亦不曾广搜诸本加以校勘和比对,故一直将疑问存于心中,不能肯定,亦不能释怀。近读曹旭《诗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其中特别提到“品语中的误文”问题。指出与“通行本在流传抄写过程中产生的,今有不同版本、类书或宋诗话可以校勘证明”的所谓“误文”不同,锺《诗品》中还存在着“各种版本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异文可供校勘的纯粹的文字上的疑难杂症”。并说:“这些文字上的‘疑难杂症’是怎么产生的,是锺嵘理解错误,知识性错误,笔误,属《诗品》本身,还是有其他原因?目前弄不清楚。”看到专门家的这段话,终于可以将心中的疑问肯定下来。再查对曹旭先生广搜博征、详加校勘的《诗品集注》,更确定昔日所疑者便是曹先生所说的“没有任何异文可供校勘”的“疑难杂症”。本着靖节先生“疑义相与析”的读书原则,兹作析疑一则,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偶语”还是“俚语”?

 

    《诗品·中》“魏文帝诗”条曰:

    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取曹旭《集注》本文字及句读,下同)

“偶语”何意?曹旭注曰:

    偶语:相对私语。此指口语。《汉书·张良传》:“上居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 

将“偶语”释作“口语”,意思大致不误,但恐怕是由“鄙直”而生的文义之转,因“偶语”一词本身并无“口语”的意思。“偶”有成双之意,故“偶语”的直接意思是“相对而语”。《辞源》释作“相对私语”,乃受所引例文的影响。所引《史记·秦本纪》曰:“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此乃李斯所定之秦律,始出于他的《议烧诗书百家语》。嗣后,“偶语”即成为严刑酷律的代称,如《晋书·石季龙传上》:“于是立私论之条,偶语之律。”(卷一〇七)《隋书·刑法志》“秦氏僻自西戎,……弃灰偶语,生愁怨于前;毒网凝科,害肌肤于后。”(卷二五)《隋书·牛弘传》:“及秦皇驭宇,……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卷四九)此外偶语亦作为谋反的代称,典出《汉书·张良传》:“上居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上曰:‘此何语?’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张良危言耸听,目的是劝谏刘邦公平封赏,以使人心安定,但《隋书》已将“偶语”与“谋反”二者连用。其《后妃传》引炀帝萧皇后语曰:“宿卫往往偶语谋反。”至唐宋时代,“偶语”又有议论纷纷、人心浮动之义。《旧唐书·后妃上》:“相传将有革命之事,往往偶语,人情不安。”(卷五一)《新唐书·苏安恒传》:“自元忠下狱,人人偶语,人情不安。”(卷一一二)此外“偶语”也用以指一般对话和议论。《朱子语类》:“先生坐睡正酣,因诸生偶语而觉,即揖诸生。”(卷一〇七)另,“偶语”又作偶对、联语解。明焦竑《玉堂丛语·谐谑》载二文士属对事:

 

        洞野曰:“有一偶语,试对之,‘人心不足蛇吞象’。”白山徐应云:“天理难忘獭祭鱼。”

 

由上述例证可以看出,以“偶语”论魏文帝诗在道理上显然是讲不通的。我怀疑“偶语”是“俚语”之误。“俚语”在语言史上有谚语、俗语、土语、口语之义。

    《旧唐书·马周传》“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此谚语之谓也;《旧唐书·高霞寓传》“又非斥朝列,侮慢僚属,鄙辞俚语,日闻于时。”此俗语之谓也;《洛阳缙绅风土记》“焦生见亡妻” 条“夫既葬,村人不知礼数,欲纳一人为夫,俚语谓之‘接脚’。”此土语之谓也;《逸老堂诗话·序》“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此口语之谓也。特别是《旧唐书·高霞寓传》,“鄙辞俚语”连用,正可与《诗品》之“鄙直如‘俚’语”相印证。此外,将“鄙”“俚”连用的例子还有:《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四岳皆云鄙俚无德,若便行天子事,是辱帝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彧别传》:“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隋书·经籍志》:“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与此同时,我们还可看到“俚”与“质”搭配的例子,《魏书·序》曰“修史者言词质俚”;《隋书·地理下》“俚人则质直尚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除《诗品》之孤例外,我们没有找到一例“鄙”(或“质”)与“偶”相搭配的例子。

    可以为“偶语”乃“俚语”之误的推想做出最有力佐证的是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其《诗薮·内编·古体中·五言》曰: 

    魏文《杂诗》“漫漫秋夜长”,独可与属国并驱,然去少卿尚一线也。乐府虽酷是本色,时有俚语,不若子建纯用己调。盖汉人语似俚非俚,此最难体认处。 

可以断定,胡应麟此说正由《诗品》“魏文帝诗”条生发。胡氏立论拈出的“漫漫秋夜长”,与锺氏拈出的“西北有浮云”,分属魏文帝《杂诗二首》的其一和其二。言魏文帝诗“可与属国并驱”,“去少卿”尚有“一线”之隔,是说魏文帝诗可与苏武(晚官典属国)比肩,距李陵(字少卿)尚有一定距离。此乃对《诗品》“其源出于李陵”说的细化。胡氏认为,魏文帝的“时有俚语”(亦即《诗品》所谓“鄙质如偶语”),是他追步苏、李而“体认”不清所至。即“汉人语似俚非俚”,魏文追求“酷是本色”,却只得其形似。

    胡氏论魏文帝诗作“俚语”,又有“汉人语似俚非俚”之说,可知“俚”字确凿无误。窃以为当以《诗薮》此条为据,对《诗品》之“偶”字做出校勘。

 

附注:

此则刊于《文学遗产》2005年1期(P.59札记),题曰《钟嵘诗品析疑一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