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嵘《诗品》析疑——“偶语”还是“俚语”?
(2010-03-22 16:58:22)
标签:
诗话学术考证版本杂谈 |
分类: 学术论说与趣味考证 |
锺嵘《诗品》析疑——“偶语”还是“俚语”?
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取曹旭《集注》本文字及句读,下同)
“偶语”何意?曹旭注曰:
偶语:相对私语。此指口语。《汉书·张良传》:“上居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
将“偶语”释作“口语”,意思大致不误,但恐怕是由“鄙直”而生的文义之转,因“偶语”一词本身并无“口语”的意思。“偶”有成双之意,故“偶语”的直接意思是“相对而语”。《辞源》释作“相对私语”,乃受所引例文的影响。所引《史记·秦本纪》曰:“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此乃李斯所定之秦律,始出于他的《议烧诗书百家语》。嗣后,“偶语”即成为严刑酷律的代称,如《晋书·石季龙传上》:“于是立私论之条,偶语之律。”(卷一〇七)《隋书·刑法志》“秦氏僻自西戎,……弃灰偶语,生愁怨于前;毒网凝科,害肌肤于后。”(卷二五)《隋书·牛弘传》:“及秦皇驭宇,……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卷四九)此外偶语亦作为谋反的代称,典出《汉书·张良传》:“上居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上曰:‘此何语?’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张良危言耸听,目的是劝谏刘邦公平封赏,以使人心安定,但《隋书》已将“偶语”与“谋反”二者连用。其《后妃传》引炀帝萧皇后语曰:“宿卫往往偶语谋反。”至唐宋时代,“偶语”又有议论纷纷、人心浮动之义。《旧唐书·后妃上》:“相传将有革命之事,往往偶语,人情不安。”(卷五一)《新唐书·苏安恒传》:“自元忠下狱,人人偶语,人情不安。”(卷一一二)此外“偶语”也用以指一般对话和议论。《朱子语类》:“先生坐睡正酣,因诸生偶语而觉,即揖诸生。”(卷一〇七)另,“偶语”又作偶对、联语解。明焦竑《玉堂丛语·谐谑》载二文士属对事:
由上述例证可以看出,以“偶语”论魏文帝诗在道理上显然是讲不通的。我怀疑“偶语”是“俚语”之误。“俚语”在语言史上有谚语、俗语、土语、口语之义。
魏文《杂诗》“漫漫秋夜长”,独可与属国并驱,然去少卿尚一线也。乐府虽酷是本色,时有俚语,不若子建纯用己调。盖汉人语似俚非俚,此最难体认处。
可以断定,胡应麟此说正由《诗品》“魏文帝诗”条生发。胡氏立论拈出的“漫漫秋夜长”,与锺氏拈出的“西北有浮云”,分属魏文帝《杂诗二首》的其一和其二。言魏文帝诗“可与属国并驱”,“去少卿”尚有“一线”之隔,是说魏文帝诗可与苏武(晚官典属国)比肩,距李陵(字少卿)尚有一定距离。此乃对《诗品》“其源出于李陵”说的细化。胡氏认为,魏文帝的“时有俚语”(亦即《诗品》所谓“鄙质如偶语”),是他追步苏、李而“体认”不清所至。即“汉人语似俚非俚”,魏文追求“酷是本色”,却只得其形似。
附注:
此则刊于《文学遗产》2005年1期(P.59札记),题曰《钟嵘诗品析疑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