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时光 感悟父爱 之 芝兰 端严

(2009-08-12 14:34:09)
标签:

姜达宪

父爱

芝兰

杏林

若兰

银川

杂谈

分类: 幸福时光

            爱 (一)

 

                       ——纪念我的父亲姜达宪先生

 

               幸福时光 <wbr>感悟父爱 <wbr>之 <wbr>芝兰 <wbr>端严

                          芝 

 

妙造自然 源于苦功 秋云舒卷 春水溶溶

 

《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又是八月了。五年前的八月,父亲病逝于宁夏银川。随父亲远去的是我越来越浓郁的思念之情。

 

刚刚我的高中同学在银川欢聚一堂庆祝了毕业二十周年,期间,我对过去同学的回忆一下子涌到了心头,凝结于笔端,写出了一些很让我感动的文字。

二十年真的很久了,同学的面孔很淡了,往事还历历在目,“树犹如此”;

五年真的很短暂啊,父亲的音容宛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人何以堪”?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

 

中学时,学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觉得非常一般,没有感觉,鸡毛蒜皮的事情,写了一堆,没有觉得怎样,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学这篇文章的确太早了。我以为:

中学阶段首先介绍这篇文章,不学;

大学期间,继续介绍这篇文章,自学;

工作后,和你的工作履历一样,认真学;

父爱正是在平淡之中见真意的。

孔子对年轻人的忠告中有这样一句很重要的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他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儿子的行为;三年之内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事准则,可以说是孝顺了。”

尝试解读:

“父在观其志。”父辈在,年轻人的发展前途,主要看志向。

“父没观其行”。父辈不在了,年轻人的发展前途,主要看个人的行动和实力。所以父辈不在了,年轻人要想有个好前途,只有自立自强,靠自己的智慧和实力。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生走在父辈开拓的、成功道路上而不改变,这就是孝顺啊!

利人利己,称为“有道”;害人害己,称为“无道”。“父之道”,即父辈开创的利人利己的成功之道。一个人有志向、有实力,能够在人生路上崛起,成为强者。并且不改变父辈的成功方向,通过利人利己使上辈人自豪,让大家放心,把这种与人为善的立场代代相传,这就是孝顺的做法啊!

此言甚善。

甲骨文中孝顺的“孝”字,是一个老人,头发都乍起来了,左手放在孩子的卤门上,那叫灌顶,灌的是文明,灌的是智慧,灌的是爱。

如今父亲远去五年了,我时常想起父亲和我的诸多往事,尤其是我也作了父亲以后,更加体会得到父爱的大爱无疆。从父亲走后,我一直想写一写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可是,每次一开头,总也写不下去。父爱是无法书写的,那种浓的化不开的情感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达。好多次,我都是长叹一声,又放下了笔。

笔可以放下,思念又怎能放下?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手牵着孩子们走过童年的懵懂,少年的青涩,成年的迷茫——这就是“爱”;相反,对于“孝”,我们了解的太少,当我们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它是多么可贵。所以无论何时我们要充满孝心,只有爱父母的人才有资格拥有幸福的人生。

大爱是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这种不可言传的感情如丝线般,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打破了生死的隔阂。

 

2009年父亲节前日,我写了一首七律:

 

春夏秋冬几芳菲,

水清云淡松柏翠。

情至深处不执著,

逝者如斯意相随。

迷途未远悟舍得,

不惑已近知进退。

年年枯荣又一岁,

惠风和畅是慈悲。

 

如今,我希望可以自己给自己说:

 

“可谓孝矣”。

 

 

                           

 

              动静开合刚柔曲直 和谐练达 对立统一

 

父亲从来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他出生在江西鄱阳县磨刀石村。爷爷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军政府当过小职员,后来厌倦了血雨腥风的革命生涯,回到家乡,又抑郁寡欢,在父亲十四岁上早逝。奶奶是家庭妇女,虽然情商极高但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父亲能够就读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湖南医学院,并且分配到大学工作,他觉得很知足,正是因为知足,他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兴趣爱好也多,和大家的关系很融洽。

1960年,父亲来到宁夏时,那时黄土戈壁、满目苍凉,他举目无亲,家徒四壁,但是,凭着他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顽强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西北扎下了根,他的生活也始终充满着阳光。后来,在1970年底,他和母亲下放到内蒙古阿左旗图克木公社卫生院,在哪里工作了三年才调回宁大。那三年里,父亲既来之则安之,在文革闹哄哄的环境中,躲在偏僻的大漠之中,看《红楼梦》,这种随遇而安的达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小,我就深切地感受到父亲那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使我至今难忘,并且一直滋养着我的心灵。

父亲当初给我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成功需要资本,这个资本不是钱,不是物质的,它是心理资本。

它包括:身心的健康、个性的魅力、擅长的工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快乐的心情。要驾驭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照自己发展的方向,走自己独特的人生路。

他老人家曾经告诫我和哥哥说:

 

无事不可胆大,有事不可胆小。

 

他老人家还曾经告诫我们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从他的谆谆教诲中,我体会到:

要想成功,要想安身立命,要追求无悔的人生,就需要有心理的资本。要想心理健康,要有感恩之心。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点点滴滴都非必然,对我们的师长、前辈、同事、孩子、朋友等所有曾今帮助我,支持我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要心存感激。

感恩的心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让我们珍惜、欣赏生命的源泉。

看过一个资料: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健康的具体标准,主要一条的标准是有足够的精力,从容不迫应付日常生活、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具体表现在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不挑剔等方面。做到这一点,此生无憾矣!

很早前,我就知道一句话: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据说这是范仲淹在浙江宁波任刺史时曾说过的话,他希望子孙后代勤恳做人,进则为官,投身社稷,光宗耀祖;退则行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相、医并论,可见医者地位之崇高。

提到“杏林”,便知医事。我曾经不解古代为何称医界为“杏林”,到了上大学之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明白了个中原由。相传汉代名医董奉,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四周杏林深密,茂盛葱郁。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金黄灿烂,令人心旷神怡。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古往今来,“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

通过这些我了解了,医生光荣,光荣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职业本身,更是光荣在你履行医者使命时,对病人的每一丝体贴,每一点祥和、每一分无私的奉献。

正所谓:

 

医者父母心。

 

父亲能成为一名医生,何其有幸!作为子女,我感到无限自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