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传说是一个发生在河南南阳白河两岸的真实故事
南阳古称宛,位于中原腹地,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陕,东连江淮,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贯穿南阳的“夏路”成为楚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通道。居汉水之北的南阳属楚,楚国始都于南阳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汉光武帝刘秀及其二十八宿多出自南阳,东汉有五位皇后也出自南阳,由此对南阳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南阳素有“南都”、“帝乡”之称。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南阳特定的农耕形态、桑蚕之乡及丝绸文明成就了伟大的丝绸之路,由此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美丽动人的牛郎织女传说。南阳丝绸随着南阳博望侯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过缯关与洛阳相接,经夏路转运西安,同时由汉水、长江、淮河三大水道运往全国,又以各条“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同时,随着南阳丝绸的远销,也把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向了天南海北。
牛郎织女起源于古老的南阳,有着十条以上的无可辩驳的证据,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接,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使人们从感性上或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色彩而广为流传。
据史料记载,结合南阳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及历史遗迹,东晋苏彦诗中有“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全国许多传说版本中都明确发生地在南阳。例如: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者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等。唐代诗人杜牧曾经来到这里,用《村行》描绘了“古桑林”的原貌。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我们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白河西岸)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传说。同时,在南阳白河岸边出土的汉画像石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故事。白河是汉水最大的支流,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正是传说中的天河、河汉、银河。如此,就在白河两岸发生了家喻户晓、有迹可寻的牛郎织女故事。也由此印证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河东的织女私自下嫁河西桑林的牛郎,被织女的父母发现后,拆散了他们,牛郎思妻心切,带着一双儿女来到白河东岸,而织女的父母嫌牛郎贫穷,不让他们相见。无奈之下,牛郎便在织女村(史洼)附近住了下来,天长日久便形成了现在的“牛郎庄”。自古以来,这里还延续着“史洼的姑娘不嫁牛郎庄”的奇特婚俗。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被当地乡亲们口口相传,传向了天南海北,传的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今天的牛郎织女传说,并衍生为七夕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