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4:2012,对我影响至深的三本书
(2013-01-21 11:10: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传媒发表 |
2012,对我影响至深的三本书
吕建斌
自从09年接触网络以来,网络阅读便占据了我阅读的主阵地,然而,随着对教育的思考,越来越发现自己见解的浅陋,真正是“网上得来终觉浅”,要真正深刻,还得读纸质图书。
2012年,我有目的地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其中这几本书给我的启发最大。
第一本书,《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
缘于对教师职业幸福的思考,常常从网上阅读有关教师职业幸福的文章,有幸得知陈大伟教授的这本书,便在博客中腆着脸冒昧向陈教授讨要,竟然得到陈教授亲笔签名的赠书,带着感激,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对教师成长与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解更加理性,陈教授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为教师量身打造创造幸福生活的理论“路线图”:“首先需要调整生存取向,立志过一种超越现在的生活;其次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学习成长,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再次是创造性事件,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在增强和体验自身力量的活动中,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获得幸福的体验。”作者又为教师量身定做了发展的实践路线:内化——读书,学习;外化——劳动,创造性地工作。作者的观点影响我的职业观,让我明白,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并创造属于自己职业幸福。
第二本书,《学校在窗外》。
在网友的极力推荐下,我半信半疑地找到黄武雄教授这本书,心中甚是疑惑,它能给我什么样的精神养料?读后才发现,这是一本能让读者轻松阅读、深刻思考的书,我相信,不管是校长、教师还是家长,都会读有所获。这本书以“孩子为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开始,用一些充满哲学意味的小故事解读了教育的哲学意义,最终得出“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的结论。这个结论,对于当下的教育改革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现在的学校教育远不是理想中的,课堂上充满“套装知识的灌输”,只发生“知识”,没发生“学习”,远远没有“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真正的知识发自内心,而非别人的传授(苏格拉底)”。而“压制”和“服从”又使得学生失去了“抽象”的能力。这本书直指当下教育的弊端,只发生“知识”,没发生“学习”。阅读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便是是:“打开‘作者的’经验世界,发展‘我的’抽象能力。”
第三本书,《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
这本书是《湖北教育》(新班主任)王玉梅编辑推荐给我的。书中写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能鱼渔兼授固然更好,教给老师‘怎么想’却比教给老师‘怎么做’更重要。”全书主要从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思维方式、教育、教学四个方面展开,作者列举了一系列来自教育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从教师“问题”的本源出发,提出当下教师的所有困惑都来自自身。书中大胆指出:教师要多关注自身,“学生第二”, 要“另一只眼睛盯着自己”,“跳出自我看自我”,因为“只有经常关注自身素质提高的人才可能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其教育行为才可能是理性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对自己“因材施教”。 而对于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者建议青年教师“多问为什么,少问怎么办”,要因为“怎么办”是“鱼”,而“为什么”才是“渔”。 这100条建议娓娓道来,是一位老教师经验和教训升华的结晶,亦是对青年教师的谆谆寄语。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做一个教育的“明白人”。
这三本书中,《学校在窗外》是写学校与教育的,是一本哲学读本,但却写得深入浅出,对学校教育的解读始于感性,终于理性。其余两本书都是基于教师成长的,阅读它们,你会给自己绘制一条成长路线,做一个教育的“明白人”。
2011,我因专业书籍而深刻,因专业阅读而成长,是我的“阅读年”。
1月16日《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