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传媒发表 |
“后撤并时代”更需要保障体系跟进(原文标题,发表时有改动)
吕建斌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院长杨东平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小学辍学率等同于十年前,辍学主体迁移至低年级。(11月19日人民网)
2011年,随着四川、甘肃等地通过成国家教育督导团的验收,标志着中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所谓“两基”,就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中有一些基本指标,如小学入学率要达到100%,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小学在1%以下。而据杨东平院长的报告,小学辍学率等同于十年前,也就是在8.8%左右,也就是说每100名小学生中,就会有9名辍学,这和1%以下简直是天壤之别!
既然全国实现“两基”目标,又何来8.8%的辍学率?
显然,这和近几年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分不开。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大量贫困地区农民进城务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到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读书,生源的减少使得先天贫血的农村学校日益凋敝。针对农村孩子的减少而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撤点并校政策应运而生,撤点并校的政策并没有错,错的是执行过程中的“一刀切”,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教育投入和面子工程,大行撤并,却并没有注意到撤并之后的上学成本增加、安全隐患增大、家长的承受能力等隐形问题。再加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冲击,高辍学率便成为一种必然。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又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这是对盲目撤并之风的矫正,但是笔者以为,该撤并的学校还是必须撤并,比如一所学校只有几名学生,这样的学校至少在目前看来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假如存在下去,浪费人力物力不说,只怕以后也会落得个无人关注,无人过问,自生自灭的下场。
那么,在“后撤并时代”该怎么办?窃以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系必须跟进。对于未撤并的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别,用优质的师资吸引学生。而对于已撤并学校的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跟进保障措施,能通校车的,必须通校车,学生需要住校的,必须在住宿生生活补助上予以倾斜,对不同的对象加以区别对待。因为教育,必须是人的教育,只有关注到每一个个体,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8.8%的辍学率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它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又将产生8.8%——甚至更多的文盲,这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既然是决策问题,政府就该为自己行为买单,况且,教育本来就是公益事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远要比修建一栋豪华的办公大楼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