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传媒发表 |
毕业讲演:“潮”点也无妨
吕建斌
(本文已刊于信息教研周刊,切勿转载)
自“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上弄“潮”后,大学校长、教授们的毕业“潮”演讲便接连上演:上海交大的“杰哥”(校长张杰)的BBS上“潜水”、“冒泡”,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忘记‘浮云’就不会‘伤不起’”,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更因大飙“潮”语卖萌而让学生hold不住。他们的毕业演讲,无一例外“潮”语连连,一些网络流行语被他们巧妙地引用在演讲中,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演讲得到学生的拥戴,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30多次,张杰的演讲不仅获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更让一些毕业生的家长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张继瑞的演讲让现场掌声不断,让学生潸然泪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无疑,在什么都讲究中规中矩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潮”校长们无疑是出格了。在人们传统的观念和认识中,作为大学的一校之长,既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也是学校的学术领袖,应该庄重、严肃、高不可攀,最起码,也得摆点官谱,得像模像样,至于毕业演讲,就更应该庄重了,他们的做法,也太不像带“长”字的人做派。这些充满鲜活时代元素的“潮”演讲一时让人们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引来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认为他们的做法不符合校长的身份,是作秀、是形象营销。诚然,在毕业这样的场合,作为校长,庄重、严肃自无过错,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而毕业讲演“潮”一点,不但无妨,反而更显出校长开放、亲和、真诚的态度。
这种“潮”演讲一改以往毕业致辞的空话、套话、官话,使演讲“落地”。传统致辞套话“忠告+说理,形同公文,格式固定,毫无激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无非就是一场可有可无的仪式,而这些“潮”校长的演讲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交大校长张杰的演讲:“我们一同在BBS上‘潜水、冒泡’,一起观看《交大那些事》,一同拨过‘饿了么’的外卖电话;一同为国之伤痛而落泪、一同为奥运传递火炬、一同为祖国60华诞欢欣鼓舞!”这些语言,是学生最熟知的语言,而这些生活,也是学生最熟知的生活,这无疑填平了校长和学生之间的代沟,拉近了彼此距离。
毕业演讲对学生而言,还有着“最后一课”的意义,虽然这样的演讲难免有讨好学生的作用,但能让学生记住演讲便有许多积极意义。演讲的内容不管有多“潮”,但其中一定会有励志的内容,如“今天,你没有穿越,今天是现实,更是开始”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不能没有担当;我们可以选择不做成功者,但绝不能成为一个不负责的人。”无疑,这让学生记住的“最后一课”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