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掌握“工具”,追求“人文”——我的语文教学观
(2012-03-26 09:22: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掌握“工具”,追求“人文”
——我的语文教学观
文/吕建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而,它承担着“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这一“工具性”任务,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同时,语文课程还要承担个人成长和发展——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和文化传承的使命。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虽然目前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论断的质疑声仍然不断,但它还是目前最为全面和科学的论断。
掌握工具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但只有掌握这门工具,才能使“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具是基础,最终要达到对人精神世界的关照,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发展、上升的过程之中。这个论断体现在教学上,应该充分体现这八个字:“掌握‘工具’,追求‘人文’”。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体现其双重性──扎实的语文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训练与有效的文化教育。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做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思维,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这些是基于工具性的要求,除了这些之外,课标同时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要求又侧重于人文性。严格地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又很难截然分开,比如写字教学,在各个阶段目标中书写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始终贯穿其中,这就说明,对于汉字,不仅要认识,会写,会用,而且要书写整齐美观,这就是由工具到人文的上升。作为工具,会认、会写、会用就行,但显然,在写字教学中,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美观,到了高年级,还要求学习书法,这就上升了美育的范畴;有句话说得好: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你能说汉字教学里没有爱国教育和历史传承?这个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过程。
还是以汉字教学为例,如果把会认、会写、会用作为一个基本要求的话,那么,端正、整洁、美观则是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学中,所谓“工具”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而人文则只能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说句实话,会写汉字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写得启功的字那样美得人恐怕为数不多,上升到人文层面,只能说“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它是无止境的。其他几个方面的要求同样如此,比如写作,能用文字把事情写清楚的人数不胜数,但能把文章写得像鲁迅那样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也符合新课标里对于课程目标的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实便是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只不过,目标的实现呈现出了一个向上发展的态势。虽然语文科目“教什么”的问题不像其它科目明了,但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得语文课堂神秘而富有意趣,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种别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