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吕建斌
吕建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25
  • 关注人气:8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标准还需分清“门槛”与“台阶”

(2011-12-22 09:38:59)
标签:

教育

分类: 原创

【原创】标准还需分清“门槛”与“台阶”

吕建斌/文

12月12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就三个“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因为自己就是教师的缘故,对这新闻格外关注,对标准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都进行了认真阅读。我感觉标准的“门槛”和“台阶”还须进一步界定

在教育部网站的征求意见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这个标准是“身兼多职”的,其中重要的两条是“准入”和“考核”,准入意味着你能不能成为一个持有“上岗证”的教师,也就是你能不能跨进“门槛”,而考核是在完成准入之后才有的动作,考核要达成的目的是你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从具体内容看,有些属于在成为教师之前要考核的内容,有些则只能参加了这个职业才能完成。

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意见征求稿)》为例,在纬度一“专业理念与师德”中绝大部分内容要从事这个职业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第5条“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没有一段时间的观察,一位教师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会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根本无法知道,在准入时,怎么考评?现有见习制度基本都是先准入,再见习,已经了见习的意义,那么能否让把准入移到见习之后,让见习真正发挥作用,值得考虑。

那么纬度二“专业知识”则全部可以在准入时进行考核。纬度三“专业能力”,多部分还是要在准入之后才能考核出来。尤其是第十四条“反思与发展”的考核上,那完全是需要过程才能评价出来。

基于此,笔者设想,能不能把标准的内容分成两块,一块是门槛,一块是台阶。

在准入上,设置两个门槛,第一个是纬度二的考核,达标后先见习,成为“准教师”,然后根据纬度一和纬度三的进行“二次准入”考核,二次准入完成后,方可真正领到“门票”。

在真正成为一名教师后,不断成长就成为最重要的事,这时,关于专门针对教师成长的标准就起到一个“台阶”的作用。当下教师最重要的问题是只要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蜕变,就停止了发展。教师对大多数人而言,仅仅是一门职业,个人的专业成长远没有工资重要,从事教育的目的便只是养家糊口,这成教育发展的一大桎梏,也成了影响教师职业幸福的根源。所以我以为,标准还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台阶,在内容上更加清晰地界定出来,让老师有奋斗的标杆,这正如标准的起草者之一钟启泉教授所说“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这也和标准的基本理念相吻合,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