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书——应试教育的“杯具”
(2010-07-14 09:21:21)
标签:
应试教育纸屑苏黄教育 |
撕书——应试教育的“杯具”
(本篇成文较早,但因故未发博,今日贴出大家批评)
高考结束之后,撕书一词曾走红网络。在新浪微博中,江苏常州的一名叫“18楼真相”的
可是,引发笔者思考的并不是撕书本身,而是为什么会选择书,把书作为一种发泄对象?显然,使他们压抑的并不是书,而是来自于社会、学校、家长的无穷压力。书充当的只是替罪羊,撕书是对应试教育的最大否定!
当看着满天的纸屑如蝴蝶般翩然落下,校园被雪花般的纸屑覆盖,学子们肯定在内心获得了一种解脱,一种释然。这件事如果孤立地看,对于释放学生压力,让学生内心获得一种平衡,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本来是多么高雅,多么富有诗意的活动,笔者想到了欧阳修读书“三上”的努力,苏黄共阅一手卷的惬意;想到了一字千金,洛阳纸贵,三十乘书。而今天,对学生来说,读书成了世界上最苦的、最讨厌、最压抑的事!如果唐诗的优雅和浪漫不再,宋词只代表分数,那谁还会去再爱书,还会去再读书?
更让我觉得悲哀的是即使不撕书,不少学生也会把自己用过的课本、资料等成堆的卖给收废品的。高考结束,挤上独木桥的学生还会再喜欢读书吗?挤不上的那一部分学生呢?读书,本来应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啊,撕书,除了歇斯底里的发泄之外,是否也给我们传达了某种可怕的讯息——对人类传承几千年精神文明的一种彻底背叛?我多渴望这种行为仅仅是不带必然性的一时冲动。
在功利教育的刺激之下,在许多人成人的眼里,读书是一种只为稻粱谋的路径,他们的精神世界已如无水的沙漠,苍白、粗糙、干枯,了无生机。可是,凭什么还要把这种灾难附加在孩子的身上?未来,没有了书香的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将会流浪到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