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读书札记(2016年2月)
(2016-02-29 08:42:34)
国际安全研究
2016年第1期
王辑思: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目标、条件与构想
看最后一节就行。结论是中国现在提出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时机不成熟。宜提亚太,而不是亚洲,提亚洲有亚洲版门罗主义之嫌。
陆伯彬:中国海军的崛起:从区域性海军全球性海军力量
没想到老陆的观点有变化。现在他认为中国发挥海军的地缘政治环境越来越像美国,即周边都是中小弱国,没有大的陆上战略矛盾,因此可以集中力量发展海军。他预计再过20-30年,中国海军将可以美近似。届时双方都将把海军主力集中在东亚,这样会导致东亚的不稳定,并使欧洲等地的被抛弃感增强。
尹继武:共识的国际战略效应
这文章最大的亮点是深化了共识的分析,特别是指出共识可以有部分或虚假共识,而且还可以有消极共识,这些东西都可能促进冲突而不是合作。两个表总结得挺好。对决策者来说,怎么判断虚假或消极共识值得研究。
袁莎:言语习惯与安全困境:超越物质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思考
言语习惯会引发安全困境,还是加深安全困境,我感觉是后者。言语应当是个中间变量。比如冷战,应该是美苏关系恶化了,然后双方用冷战式的言语来加深关系困境,而不是因为其实它们关系还不错,但有一方用语言使坏,把好关系搞成了安全困境。
外交评论
2016年第1期
李巍:国际秩序转型与现实制度主义生成
相当好的文章。现实制度主义(realist
institutionalism)核心是制度主义,现实主义是辅助的。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由主导国不同制度体系的竞争中,什么因素决定了国际制度竞争的结果?大国主导的国际制度竞争又如何塑造了未来的国际秩序演进。中心变量是制度的二元性:公益性与私利性。当二者平衡时,制度发挥正面作用;失衡时,就会出现问题。国际制度竞争的基本格局由主导国的权力地位、国际制度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制度的合法性共同决定。竞争的结果会导向制度相容和互斥两种局面。
其实倒不如直接写现实制度主义的生成,国际秩序转型那部分压缩,因为这不过是主义生成的背景性因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