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问题研究
2014年第5期
阎学通: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这是他准备出版的同名书的第一章。这篇文章给世经政发多了,为啥给国际问题研究呢?哪天问问他。该文全面总结了他近年来对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思考,把政治领导类型(无为、守成、进取、争斗)和国家实力(主导国、崛起国、地区大国、小国)作为国家对外战略取向的因素。内容很丰富,大家看原文吧。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年第9期
尹继武:单边默契、信号表达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首先,感谢小尹引用我的文章,其次,希望小尹写得简明精炼一些。
我理解单边默契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战略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传递外交信号的方式。单边默契的形成有基于战略理性(利益算计,或权宜之计)的,也有基于文化的。三种形式:默契未获双方外在承认,只有一方坚持;默契有双方外在承认,但一方基于算计;默契未获双方外在承认,双方都基于算计。第13页第1总结了单边默契的四种类型。第18页表2总结了中国的单边默契战略的核心要素。当中国的默契政策为对方(不)接受时,中国的应对战略是什么,见第30页表4。
总之,单边默契及其政策应对是个值得研究的东东。
蒲晓宇:霸权的印象管理:地位信号、地位困境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本文研究的是:在国际秩序变动过程中,霸权国如何管理其在国内外观众(美国、中国、亚太盟友)心目中的形象?挺有意思吧。主要是通过释放地位信号来搞印象管理,以改变或维持国内外观众对霸权国地位所持的看法。提出一个新词:地位困境。提出一个预测:衰落的美国对中国来讲风险更大,因为它会不惜发动战争来防止地位受损。印象管理的策略包括:言语宣示、倾向性解释、摆架势、炫耀消费、发动战争。结论:中美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倾向于是一种地位困境而未必是安全困境。地位困境的好处是双方不构成对本土安全的挑战,挑战是地位竞争难以调和。
庄嘉颖、赫拓德:反复性紧张局势的后果研究
作者提出,反复解决不了的事儿是一种相互承接的过程,先前的事成为后续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三个假设:这些事使行为体将对手视为敌人,并对其未来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事会使行为体的主张硬化,提升运用鄏手法或暴力的意愿;这些事可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双重后果。这三个假设好像没啥特别的,第三个简直不像个假设。后面的案例写得草草。这篇不如小蒲那个。
王鸣鸣:奥巴马主义:内涵、缘起与前景
这不是和美国研究抢饭碗嘛。内容如题,资料丰富,叙述合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