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读书札记(2014年1月1日-12日)
(2014-01-12 21:31: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际关系评论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年第12期
吴志成、何睿:国家有限权力与全球有效治理
总的来说,此文水平没有超过何、冯、徐在同刊去年第4期上的合著的文章。直接看四节国家如何走出全球治理困局:重构国家利益中的自我与他者,有点晦涩。肿么构呢?没例子没设想。构建新型多边合作机制,在哪个领域?合理 安排国家在多元治理主体中的地位,sounds
good。维护既有国际规制并推动其改革,构建一个新型多边合作机制与这条有冲突吗?
檀有志: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国际情势与中国路径
国际情势咱关心不了,关心一下中国路径吧: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争取规则制定权。这么说我们战略上还没高度重视,战术上那段例子只有一个,少了点儿。战略上的事儿由国家操心,我更关心战术细节,比如哪些规则我们可以争取制定权。加大中国网络技术的国际合作力度与自主创新程度,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比如,第一代互联网的根服务器被西人控制,那咱不能找几个国家先自搞一套第二、三代的?或者在第二、三代布局中,争取把好几个新服务器放在中国?纯技术问题,真不清楚。
门洪华、甄文东:中国国际战略理论:渊源、嬗变与突破
和平发展道路、新安全观、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共同利益论、国际秩序建设新构想、世界和平发展构想是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新突破。读罢感觉全文灰常适合给党校学员上课用,属于正能量。
高程:从规则视角看美国重构国际秩序的战略调整
这内容提要写得特别好。一看就知全文主要内容。由于相对实力下降,美国看待国际规则的性质从正和博弈转为零和博弈。在策略上,美国在核心主导领域由主张全球模式转型为俱乐部模式(有条件准入)。TPP和TTIP是实现美国战略的两个规则网络,前者旨在钳制中国,后者旨在团结西方。中国的战略反思与应对方面,中国应从国际规则的融入者转为博弈方,以双边破多边。联合新兴国家,提出自己的议题和话语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