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月读书札记(2012年6月3日-6月16日)

(2013-06-16 19:48:47)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际关系评论
  外交评论 2013年第3期

  高程:历史经验与东亚秩序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视角
  一篇挺好的综述性文章,加上自己的评论与思考,也可以算是对该所几年来关注东亚历史经验与秩序项目的总结吧。第一节(区域概念产生的历史与东亚秩序研究的时代需求)其实可以压缩,第三节(东亚秩序研究的理论生长点与命题)是全文的精华,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可能的来源。虽然我向来不千万把综述性文章放在第一篇,但此文的确值得一读。

  凌胜利:中国为什么不结盟?
  挺好的问题。总的观点是中国不结盟是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谋求稳定外部环境的需要,具有内在合理 性。作者否认伙伴关系=事实同盟,我同意。在结盟并非合理选择一节中,作者提出几个判断:同盟的效能下降,这个判断很可疑。大国不结盟是少数现象,如果效能下降,美、欧、日、俄等国还坚持同盟干什么?不能因为我们不干,就说这事不值得干。新安全观可以代表同盟。这个有些道理。中国的安全压力没大到必须同盟的程度,这我同意。不结盟符合中国历史主流和战略文化,稍有点扯。
  
  李巍:霸权护持:奥巴马政府的国际经济战略
  三板斧吧,推动包容性的全球经济治理;介入排他性的区域经济整合;实施自利性的单边经济行为。第63页那张表总结得很全面。目标是在全球层面,把G20发行成一个施压新兴国家承担责任的多边外交舞台,防止金砖国家做大做强,并最终沦为清谈馆;在区域层面,防止东亚出现一个排除美国的封闭性经济集团,力推TPP和美欧FTA;在单边层面,压中国扭转失衡,消除国内贸易壁垒,同时与中国合作,利用中国资金和市场。

  郭锐、王箫轲:冷战后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动力分析
  三种动力:内存需求、行动-反应、技术强制。三种可能性:竞争加剧、竞争有所加剧、缓解。问题是每个东亚国家都适用于这三种动力,还是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如何区分呢?

  沈逸:以实力保安全还是以治理谋安全--两种网络安全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美国的网络安全战略是遵循先占者主权原则,以实力保安全,表现在维持对网络空间关键资源的垄断,开发符合美国战略目标的新型应用,植入理念,塑造有利于己的舆论氛围。中国遵循人类共同财产原则,以治理求安全,表现在设定相容性合作目标,防止信息流动与国家安全不兼容,争取由多边组织托管关键网络基础设施。中国这部分吧,有些段落写得有点隐晦,比如,相容性目标,落实人类共同财产原则,等等。

    IO, Vol. 67, no. 2, 2013
    Jonathan Mercer, Emotion and Strategy in the Korean War
    一篇运用政治心理学研究国际关系的文章。理论部分不敢说全看懂了,大概一半多点吧。提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判断,比如你相信的别人不相信,别人信的你不信。你认为别人相信的,其实别人不相信。你认为信号很明显的,别人不这么认为。你认为别人都这么认为所以以此为政策根据,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等等。绕来绕去的,很费劲。总之,人的情绪可以影响人的判断、偏好和对事实的认知。

    Ted Hopf: commonsense Constructivism and Hegemony in World Politics
    这文章写得有点怪。理论部分是说理性主义忽视观念和身份,建构主义虽然注视观念和身份但只是精英的观念和身体,大众的被忽视了。当大众和精英的观念出现分歧时,身份如何建构问题就出现了。这个观察有道理。所以他借用葛兰西的“常识”概念来建构他的常识建构主义。好吧,好吧,这个也可以。常识如何观念到呢?他从高中教科书、畅销小说等读物中抽取观念。他用俄罗斯作例子,首先说俄国的物质实力表明其处于半边缘地位。然后说俄精英和大众对俄未来发展走向发生分歧。精英要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加入西方,大众不是这样。这个也符合事实。再然后,他说大众观念产生的阻力使俄无法走向西方,这个也有道理。然后,就没有了。我有点纳闷,这是个什么常识建构主义,是说大众观念比精英的观念能更有力地影响国家政策和身份建构?这是个单元建构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