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读书札记(2012年5月22日-6月2日)
(2013-06-02 19:42: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际关系评论 |
国际政治科学 2013年第2期
昝涛:《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三联出版社2011年版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研究的是土耳其立国前后如何解决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资源问题。当前面对三种主义:泛突厥主义、伊斯兰主义、奥斯曼主义。凯末主义者最后扬弃三者,提出土耳其民族主义。如何在一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多民族多文化帝国的废墟上建构民族国家,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凯末尔的全盘西化竟然成功了,说明全盘西化论也不是没可能的。不过,土建国初期的民族主义历史建构可真够幻想的,比韩国人还扯,基本上等于在说世界史就是土耳其人的历史,蒙古人也是突厥人的一支,突厥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曹金绪:实力与决心的较量--三方不对称军事威慑博弈分析
作者发现国际政治中有狐假虎威现象,即联盟内的弱国仗盟主之威挑战盟外国家并获益。反过来,盟外国家就有一个对盟内弱国实施威慑的问题。这就构成了一个三方不对称军事威慑博弈。本文研究的就是,这个威慑为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盟主何时会干预。
博弈的三个变量是盟外国家的实力(有、无)、决心(挑战者有、无和威慑者的完全、部分或无)和盟主的可靠性(可靠、不可靠)。由此可得到第12页那张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结果表,第19页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结果预测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更复杂,会出现多种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假定威慑者具有足够的实力,这样就把文章简化为研究三方的决心大小对结果的影响。由此得出四个假设,第19-20页。
总之,威慑成功的两个条件是:盟外国家具备威慑实力;盟外国家的决心高于某一门槛值。
吴宇:北约成员对美防区外战争的反应
安全环境、联盟战略、国家对外战略和防务分担是北约欧洲盟国对美国从事防区外战争做出反应的决定因素。这些解释变量很合理,但不是特别出彩。
曹玮、赵可金:合法性塑造及中国公共外交
这题目有点不顺吧,可改为合法性塑造与中国公共外交。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公共外交应以什么为目标,而不是现在以什么为目标。该文认为公共外交的目标应随国家核心利益的变化而定。那现在的核心利益是在和平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争取国际国内合法性,那么公共外交的目标就是争取中国政府的国际国内合法性。
沃姆丹姆:中国外援的自由国际主义性质
作者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为的中国外援政策,并认为1978年以年的外援政策属激进国际主义,此后属自由国际主义。后半截的判断的确有点不同凡响。理由是中国动员私营部门参与对外援助,更青睐联合国和国际金融机构,而不是鼓励NGO参与。
三类国际主义的分类有点意思:改革国际主义、激进国际主义和自由国际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