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读书札记(2012年4月8日-4月21日)
(2013-04-21 21:35: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际关系评论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年第3期
胡波:中美东亚海上权力和平转移:风险、机会及战略
作者认为,中美在东亚正在缓慢地实现海权转移,能不能和平进行有不确定性,既有冲突的风险,也有和平的机会。问题是哪个可能性大呢?海权是美国军事霸权的支柱。美国退出大陆可以商量,但在海洋上决不后退是不容商量的。我认为,双方在海洋上对抗的风险更大。这一点Robert
Ross看得很透。想逼退美国海军是十分危险的。
曹玮、胡若愚:论公共外交的安全利益导向--基于对美国公共外交的考察
这题目为何不能改成美国公共外交中的安全利益导向。精华和创新点在结论:公共外交以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诉求和导向,不应以文化或经济利益为导向;公共外交的目标是减少对本国利益的安全威胁,改善国家形象是副产品,这一点很创新。
王璐、孙学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中石油开发建设融入苏丹的条件
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石油有的开发项目会得到双方(政府与反对派)一致支持,有的只得到一方支持,有的双方都不支持。作者认为,环保与国内矛盾是两个解释变量。发生环境问题,则双方都不支持。不发生环境问题,如卷入国内矛盾,则融入程度较低或低;如不卷入,则融入程度高。结论中一条挺好,要争取NGO的支持与理解。
冷鸿基:制度内恶性竞争与春秋时期国际合作规范退化
内容上我倒没什么意见,就是这个东西怎么与近现代国关联系起来是个问题,作者说得不太透彻。比如,为什么春秋时期就恶性竞争了,现代就没有?因为现代有个霸权?那这个岂不是霸权稳定论就解释了。
刘丰: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刘丰把国际体系分解为三个要素:实力结构、利益格局和观念分布。有点三大主义的影纸,但他说国际制度只是利益结构的表现之一,不具有独立性,这个说法暴露了他现实主义者的本质。不过,其实利益结构的独立性也不太足,因为利益结构也是实力结构的后果之一。这个不管他了。在单极结构下,崛起国如何从这三方面实现体系转型,这个可能是最困难的。体系压力很大,利益结构不容易改变,观念那就更难了,花的时间更长。
韩如颖、宋晓丽: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决策探析--小集团思维理论的视角
这题目为何不能改成小集团思维与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决策,这不更简洁么?小集团理论梳理得不错。这文章最大的方法问题是没有对替代性解释进行评论,否则别人会说,别的理论解释这个决策可能更有力啊!
葛腾飞:美国在伊拉克的“反叛乱”战略
梳理得也不错,有兴趣者可以读下。和上面那篇文章合起来读,有个想法:小布什打伊战或许没大错,错在他想让王师成为伊拉克的民主之师,这目标就过了。王师本在伊拉克无甚社会基础,骤然拿下,又解散复兴社会党和伊军,这等于让社会彻底无序,从无序到有序不是这么容易的。王师如果当前让复兴社会党和伊军转身当伪军、白狗子,维持会,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