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月读书札记(2012年3月25日-4月7日)

(2013-04-07 20:2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际关系评论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7, no. 3, winter 2012/2013

    Stephen Brooks, G. John Ikenberry, William Wohlforth, Don't Come Home, America, The Case against Retrenchment
    三位重量级学者(可能Brooks中国学者听得比较少),既有现实主义者,也有新自由制度主义者。该文主要是批驳那些要求美国减少海外安全承诺,削减国防开支的呼吁。深度介入派(deep engagement)和收缩派(retrenchment)主要争辩的是三个问题:美国要不要继续维持广泛的安全承诺;美国要不要继续重点维持海外军事存在;美国要不要继续领导国际自由制度秩序?以作者为代表的深度介入派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批判了收缩派的观点。总之,作者认为,咱美国人不能回家,还得在外面干下去,当然可以有些策略上的、方向上的调整。干下去比回家挣得多。

  Joshua Itzkowitz Shifrinson, Michael Beckley, Debating China's Rise and U.S. Decline
      这是一篇争鸣与回应。Beckley去年发了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说中国还不是美国的对手,美国在几个主要方面比中国强得多,所以美国没衰落。两人的主要区别在于怎么对比中美之间的相对实力。举个例子吧,假如张三月收入是一万元,李四月收入是一千元;两人的收入之比是10:1,收入差距是九千元。现在张三工资涨到1.2万元,李四工资涨到两千元。两人的收入之比缩小到6:1,收入差距扩大到1万元。你说两人之间的经济相对实力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shifrinson说因为比例缩小了,所以中美实力差距小了。Beckley说差距扩大了,所以美国没衰落。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7, No. 1, winter 2013.
      这期一篇IPE的研究文章都没有,好奇怪噢。
  Jessica Chen Weiss, Authoritarian Signaling, Mass Audiences, and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
    该文研究非民主国家的民族主义示威游行对政府维稳和外交行动的影响。非民主政权利用民族主义示威游行(允许或不允许)来向外显示信号(示强或愿意合作)。但是非民主政权允许或镇压示威都是有成本的,就看怎么权衡了。案例做的是98年炸馆危机和01年的撞机危机,区别在于98年政府允许示威而且组织示威,01年则禁止示威。挺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当代亚太 2013年第1期
  王明国:国际制度复杂性与东亚一体化进程
  东亚制度的复杂性(平等、重叠和嵌套)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客观发展阶段还是停滞不前的写照?作者认为是前一点,而李巍认为是后一点。本文某种意义上是对李巍那篇东亚制度过剩文章的反驳。作者认为,这种复杂性不是一体化进程的阻碍因素。通过凝聚制度间的协调合作,达成演化合作的意愿与共识,制度复杂性可以成为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力。
  不过,作者提出的应对东亚制度复杂性的那几条缺点新意:发挥东盟的主导地位,解决具体问题领域的核心关切,适时整合各类制度,支持10+3作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重视发挥专家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些就在做,但效果不彰。期待李巍有回应文章。
 
  王金强:制度变革与政策选择--基于国际公共资源分配问题的理论分析
  该文认为,国际组织中的制度结构变化会影响国家的政策选择。这个观点不错。作者把制度结构分为市场型(谁牛谁得)与权威型(按规矩分配),考察的是国际制度结构变化对美国海底政策的影响。这个案例做得有些问题。美国人主张国际海底制度结构应为市场型。当国际海底制度从市场型转向权威型时,美国人是拒绝的;而从权威型又转向市场型时,美国人就接受了。这不就是说,美国人可以按自己的利益来选择接不接受一个制度吗?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倪月菊:日本的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中日韩FTA还是TPP
  作者认为,从单纯的经济收益看,FTA优于TPP;如果政治等因素,TPP要优于FTA。日本会采取脚踩两只船策略,但由于FTA进展太慢,日本会更重视TPP。不管怎么说,行不行在于国内怎么搞定农协。农业体制不改革,日本加入哪个都困难。

  袁伟华:对外政策分析中的角色理论:概念解释机制与中国东盟关系的案例
  首先,这题目太冗长,还可以精炼;其次,对角色理论的总结写得不错,有兴趣者可以一看;第三,缺个问题,案例不过是用来给角色理论的适用性举个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