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个人动态(11月14日-11月20日)
(2011-11-20 21:15: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动向 |
14日 返所。今天是年度述职会,上午普通群众述职,下午所级领导述职。回到家,困坏了。也不知怎么回事。
20日
晚上到宴铭园与人餐叙,哥亲自点菜,发现那儿的菜不错。其实哥以前在那儿吃过多次了,没觉得菜特别好。现在看来,说那些人不会点。惜哉!
15日 看了几份参考消息,了解一下这几天国际上的大事小情。
16日 按某领导要求,开始奋笔疾书一篇小文。
17日 返所。忙些杂事,竟然把要到院里参加的一个会给忘了。不过,转念一想,反正多我一个不多,就坦然了。室里某女生女两年,今忽得知没办准生证无法落户。遂问相关人士,答曰,你生时未在本单位工作,本单位现不负责此事。问了一圈,得知须回原户籍地补办,还不知办不办得成。真是应了那句话:在北京,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18日 继续奋笔疾书。晚上,又按某报记者要求,奋笔疾书另一篇小文。
19日 阳光好,风太大。
与毛维准在人人网上讨论了一阵子德国人做武装冲突的研究方法问题,现录于下,算是对国外学界的一点了解吧。
徐:你现在搞的这个是北欧人很感兴趣的那一套吗?
毛:徐老师是指和平冲突研究吗?现在这边大体是两个方向,一个是通过人类学和结构暴力等来分析和平冲突,另一个便是建模和数据统计。很难说那个方向更受欢迎,北欧人是兼收并蓄的。如瑞典Uppsala大学,它有着最好的UCDP冲突数据库,为建模和数据统计提供基础,但是其每年博士的论文主要方向是通过人类学和田野研究及案例来分析冲突原因。奥斯陆和平研究所也是两者并重,但是其主要杂志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和项目设计从最初加尔通的结构暴力等分析,开始往建模和统计方向走。另一份基于美国的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则是清一色的建模与统计。以我们学校为例,其冲突研究,也是两边都进行着,政治系一个教研室走文化人类学方向,偏重案例和微观数据,我们教研室则是建模统计方向。不过,走文化人类学方向的教研室拿到了德国精英计划中的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Integration,从侧面可以看出这种研究方式更受青睐。
徐:利用建模与统计作冲突研究也几十年了,会不会做到现在,发现剩下的就是换不同的建模与统计方法,或者一两个变量,然后得出稍微不同的结果?
毛:因为我是一个新人,所以不敢妄断。就我现在读的文献而言,进展实际上比较艰难,有走玄学道路的嫌疑,比后现代更玄。在方法和技术方面,是越来越难,其他领域的新方法,譬如说模拟和大型数据等,其实对政治学是有用的,但是政治学里面数据欠缺问题又面临挑战。连我的导师Gerald
Schneider也说政治方法论期刊上的文章是越来越看不懂。若干研究者开始一点点地用新方法来研究或者检验以前的问题。或者将若干方法杂糅到一起发展新的方法。譬如有篇文章其题目是determinants
of age in europe: a pooled multilevel nested hierarchical
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
model,这个模型复杂得有点过分,这个文章是发表在我们系主编的一个期刊上。感觉前人已经将若干重要的议题和方法都用得差不多了,所以后来者只能在引入新变量或者发掘被忽视的变量上多做点功夫了,然后辅以新的方法和新的微观数据~纯属个人之见,这也是我这边论文止步不前的原因。
徐:这大概也是人类学和田野调查更受重视的原因,搞这个可以有更丰富的东西。
毛:不过人类学和田野调查也有自己的问题,成本问题,以及科学性的拷问等。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好了。如果徐老师以及阎老师团队有资源,建议多在中国微观数据方面为学术发展做些贡献,整理一些与国际关系及其影响相关的微观数据,对推进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以及普遍性的国关定量研究都有助益。和平冲突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如奥斯陆和平研究所,在做country数据定量研究之后,开始关注subnational数据,并讨论这个层次的数据(最明显的如贫困和开放度等)在国际-国内互动中的影响。特别冲突研究中,现在Disaggregation也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