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书札记(9月5日-9月11日)
(2011-09-12 09:20: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与杂感 |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
作者发现,冷战结束后,东亚没有发展出一个成熟稳定的区域制度框架来推动区域经济的深度整合。原因在于该地区多重制度框架相互竞争,造成了一种“制度过剩”的特殊格局。形象地说,就是质不够,量来凑。其实东亚的安全合作制度也一样。东亚的几个大国,谁都无法提供足够的领导力,但谁都有破坏别人领导的能力。
文献回顾部分很好,实可作为研究生方法论教学之范例。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
哥这文章与李兄弟文章在思想上有潜通之处,就是领导和权威不足导致机制退化。自觉对现有机制的三个分类挺好:领导无力型、议题不专型、代表性不强型。提出了一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要想成功的四个条件:以军事实力为领导力的基础;初始成员不多且代表性强;有地理和规模限制;议题专一,不轻易扩大合作领域。
哥自以为这是近几年的得意之作之一,学术性与政策性兼具,以后者为主。而且可供有兴趣者拍砖之用。
刘建伟:中国核不扩散政策和行为变化--一种规范合法性的解读
作者研究为什么中国的核不扩散政策与行为在90年代有一个大幅度的转变。文献回顾写得也很好,可为教学之范例。第134页那个四分图有点意思。把合法性分成正当性与有效性两个指标,然后观察变化。实证部分稍有点弱,无论从行文还是注释都表明,作者不算太了解中国政策的内情,至少他都没采访过亲历者,比如说,可爱的李彬教授。不知李教授是不是该文的匿名审稿人?研究规范内化最大的麻烦就是如果档案不公开,所有人都是猜,而且你不知道中国的政策为什么会变化,变化的真正过程是什么?谁说了什么导致领导的想法变了。
好像有人错误,作者说从国家形象的角度不能解释中国为何在90年初而不是80年代加入NPT(第131页第一句话)。怎么不能呢?想有89年发生了什么事,国际后果如何。作者太年轻了吧。
后一篇:不同地位相同行为的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