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书札记(7月25日-7月31日)
(2011-07-31 21:32: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与杂感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年第7期
李开盛、戴长征:孔子学院在美国的舆论环境评估
李效东、李瑞景:西方战争伦理的理论体系及当代论争
总体上水平没超过时殷弘和石斌。第一部分西方战争的伦理体系(战争的权利、行为与责任伦理)有点老套,可以不要。第二部分当代论争(人道主义干涉、先发制人、核、太空军事化)看上去很像国际法,大概伦理与国际法密不可分吧。第三部分战争伦理作用的趋势中有个矛盾。一方面说战争伦理的发挥受现实环境制约,一方面又说战争伦理作用日趋增强。如果现实环境不变,那作用怎么增强?话又说回来了,伦理的载体是国际法,只有国际法发展了,它的作用才可能增强。
周玉渊:地区间主义的两种形式--基于欧盟与中国对非地区间合作经验的分析
欧非合作是制度化的,中非合作是论坛式的,制度化合作的制度强度高于论坛式合作。但作者在没有数据与论证的情况下就认为,中非合作比欧非合作更成功,显得武断了。第28页第2段那个假设有想法,但语言表述不像假设。假设完了应当给出逻辑推导与证明啊,可惜没有。后面的欧非、中非合作的经验似乎与假设有点脱节,没有集中验证假设。最后,作者说,地区间关系有双向互动才更好,比如中非合作。不太清楚非洲向中国提供了什么?
刘永涛:语言与国际关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视角
太哲学了,而且举例说明的东西太少,导致哥这样的外行读起来很困难。希望永涛老师下次搞几个案例研究,让我等门外汉看看介入语言分析如何能有力地分析国际关系。
郭洁:冷战与东欧--近二十年国外学界相关代表性研究及述评
好全面的梳理,好丰富的注释!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的上位学科,没有国际关系史学家的努力,没有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国际关系学就可能趋于停滞。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国际关系史学家,必须关注国际关系史的研究。
宋杰:国际关系中的司法干涉:新干涉时代来临
这的确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司法干涉是一国或多国通过本国或国际刑事司法机构来对发生在他国的严重国际犯罪行使管辖权。总的来说,该文很国际法,其实发在国际法杂志更好。
很不错的研究,确实花了功夫。第88页说,本研究的一个意外发现是,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并无明显帮助。我和阎老师在2008年那篇中美软实力比较中就有这样的结论,但与该文属殊途同归。该文建议中国放慢在美开设孔子学院的步伐以及淡化官方色彩,很中肯。但后者显然做不到。
祁怀高:冷战后中美在东亚的制度均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认为贺凯提出的制度均势战略很好,但并未对中美在东亚的机制化做出解释和分析,所以他引入制度制衡来解释中美的制度均势战略,并提出中美制度均势概念。但问题是,作者并未增加新的解释变量,只是照搬贺凯的概念与逻辑(第99页图1)。牛顿用万有引力解释苹果落地后,别人无须再用万有引力解释桃子落地了。
再者,按图1,在单极情况下,如果经济相互依存强,则双方的制度均势战略应是排斥式的。但问题是,作者验证了东亚的单极体系存在,而且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强,那么中美的制度均势战略应是排斥式的。但在东亚的三个多边制度中,ARF是容纳式的,东盟+3是排斥式的,东亚峰会正在从排斥式向容纳式转化,并不符合理论预期,惜作者未对此做出解释。
前一篇:元首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