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
如果科恩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分为三代学者的话,那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第一代学者(七贤人),间或还有第二代,对第三代基本没涉及。我其实更想知道90年代以来的发展,实在有点遗憾。按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做主线来叙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他对两个学派的评述我很同意。我基本上更愿意看美国学派的东西,技术性的定量分析如果你看不懂可以略去不看,但问题、假设和结论是很明晰的。我看英国学派的东西总是很困难,不清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好像他们也不愿意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下面说一说我对七贤人的观感吧。
考克斯:看过他在《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中的那篇《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华尔兹评论说,科克斯超越了现实世界,而我们还必须生活中现实世界中。我很同意。
吉尔平:拜读《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数遍,《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看过,但没看过《美国权力与跨国公司》。典型的美国学派学者,问题意识、基本假设和推理逻辑都很清楚,看他的书并不费劲(相反,我看英国人的东西时总要考虑,写这段是为什么,他想证明什么)。
卡赞斯坦:没看过他的政治经济学书和文章,倒是看过他转型后的一系列书和文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风就像他带德国口音的英语一样有点让人费解,不像一般美国学者那样简明。难道因为他是个欧洲人?
基欧汉:当然对他很熟悉了。不过,我总认为他没做过典范的IPE研究。那本《权力与相互信赖》不是典型的IPE著作。只是他后来创立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比如适用于IPE研究,他的弟子多是IPE学者。
金德尔伯格:依稀记得在上硕士阶段看过他的《权力与货币》和《大萧条中的世界》。我还看过王在邦的那本《霸权稳定论批判》,后写了个书评,作为学通师当年国关理论课的课程论文。我认为在邦没批到点子上。
克拉斯纳:看过他编的那本《国际机制》。真遗憾,那本著名的《保卫国家利益》实在应该看看。
斯特兰奇:依稀记得看过她那本《国家与市场》,依稀记得当时没读出味道来。
不知道Kirshner算第几代?应当是第三代吧。我上硕士期间认真拜读过他的《货币与强制》,写得真好。不知道他是谁的弟子,我认为他是吉尔平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者,在以新自由制度主义为主流的IPE学界算个少数派。其实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很好的IPE著作,而且是美国学派风格的作品,尽管他的结论不为美国人所喜。
David Shambaugh,
Coping With a Conflicted Chin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11
该文的部分内容其实他在我所做访问学者时讲过,就是把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者分为七个政策倾向的流派。该文的扩展内容就是把这七个流派与中国的多元多重身份(他认为中国没有单一的身份)与政策话语联系起来。他认为现实主义的声音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从某种程度或某些问题上,现实主义正与本土派联起手来),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现实主义的强调自我利益的国家,全球主义的声音自2008年以来渐小。他主张美国要以现实主义对待现实主义的中国,减少对中国能在全球(包括全球治理)问题上与美国合作的期待(国际社会也一样)。
有兴趣者可在Washington
Quarterly的网站上下载,也可以发邮件向我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