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周读书札记(9月27日-10月10日)

(2010-10-11 08:13: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与杂感
  《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
  本期是中国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历史与前景专刊,名家云集,所论颇高。
  秦亚青:《主体间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外交决策》。提出三种认知差异:中外、纵向(国内精英与民众)以及横向(国内不同利益群体)。这个总结很精炼。由此想到晓宇同志研究中国的外交信号问题,大概就是认知差异导致外国人经常无法正确理解中国的信号,或者认为中国的信号混杂。中国人也奇怪,我的信号没问题啊,你为什么就理解不了?
  潘维:《国际关系的新世纪与外交政策》。提出几个疑问,发了一通议论。疑问三是为什么而今“军事优势”的作用明显下降?问题是,没有军事优势可以当大国,但成不了超级大国?这大概就是美国老打败仗可依然是超级大国的原因。疑问四是为什么而今的“大战略”丧失了魅力?作者说是国内外政治焦点议题变幻莫测。学通师早就说过,历史上一切成功的大战略你都没法模仿,模仿必败,因为事易时移。大战略的精髓就是因时而变,所以创新是大战略设计的本质。作者把这一切疑问归因于全球化。记住这句话:在全球化的21世纪,孩子们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长大,对父辈认为重要的事情丧失了兴趣。以往的代沟至少是十年,而现在三、五年的差距就形成代沟。这让我想起了福山说的西方青少年胸无大志(hollow chest)。以后的国际关系有可能后现代化吗?这是一个疑问。
  王栋、贾子方:《论中国外交研究的三大传统》。分别是:外交史研究、外交学与外交政策分析、地区与问题研究。文献梳理型文章,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人都做了哪些中国外交研究工作,看此文即可。
  张清敏:《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以官僚政治模式为例》
  周琪:《官僚政治模式与美国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
  宋伟:《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
  这三篇可看作一类。前者提倡中国学者用官僚政治模式研究中国对外政策,我看这有点儿难,政治禁忌还在。第二篇是一篇文献梳理文章。第三篇也是文献梳理,但题目与篇幅有点不相称,文献内容少了点儿,纲目不错。
    沈志华:《试论1951年初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该文核心观点就是太祖爷在志愿军打过三八线那会子有点儿膨胀,想着能一鼓作气,把美国人赶下海,结果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议案。如果中国当时接受了这个议案,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谈判时还有占上风。虽言之有理,但美国人肯定借停火而作文章,所以最后结果对中国有多大的利也未可知。
  孙学峰:《崛起困境与冷战后中国的东亚政策》。崛起困境是他的一贯观点。值得一读,不过文末对中国东亚政策的转型写得模糊和笼统了一点儿。 
  

 《东南亚研究》第4期
  如果我们想了解东南亚国家的内政、经济状况,那么阅读这份杂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一期中,有几篇文章是缅甸政局,有几篇是华侨华人研究,皆值得一读。Utpala Raham的《缅甸与孟加拉国关系中的罗兴亚难民问题》使我们知道什么叫罗兴亚难民。刘国福在《华侨华人国籍法律问题新论》中提出逐步实行双重国籍制度,并指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姚奇志的《鸠山友爱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日本新亚洲政策的影响》显然发晚了,鸠山哥都下台了。骆莉的《国族塑与族群认同--二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华族身份认同变化》讨论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问题,了解到许多新鲜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