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重要行踪(3月28日-4月4日)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动向 |
提升清华影响力项目进展顺利。第一份研究报告已经完成,定于4月3日在清华东门外紫光大楼某处召开清华核安全讨论会(预计有中外名流出席)。第二份研究报告准备做东亚金融合作。大家伙儿认为,千万不能陷到技术细节当中,否则就变成经济学了。咱们让国关学者张得开口,插得上话。故而决定往组织和制度上靠。全会一致主张,中日韩三家要搞在一起,整个货币联盟和结算单位,这样就是IPE了。
共同体会议筹备处呼呼各方人士提交讨论会申请。陈琪同志将不定期地群发筹备简报。
上午议题结束,应邀出席者主动退席,让俺们编辑部的大吃盒饭。
编辑部讨论来稿情况。每年的第三期都略有困难,上半年毕业的博士生都在找工作,没心思写东西。近期来稿质量也不佳,所以稿子还得找一找。
阎学通语录:中国政府在运用外汇储备上像个老年人,全部的心思就是怎么能花一块钱挣两块钱。而青年人就不一样,他可以花钱买能力。用钱买钱,中国的外汇储备只会越来越多,但金融能力提高不了。用钱买能力,中国的金融能力可以提高。





4月4日 搜索网上,发现有一些关于昨天会议的报道。贴上《解放军报》的报道:
“无核世界”:制约重重梦难圆(http://www.chinamil.com.cn/jfjbmap/content/2010-04/04/content_24515.htm)
核安全峰会将于4月12日至13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峰会召开前夕,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了首届清华国际论坛,并发布了题为《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报告。参加论坛的专家认为,尽管总体来看,国际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形势有所回暖,但这个进程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无核世界”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成为现实。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对美俄即将签署的核裁军协议作出了评论。他说,这种裁减很大程度上只是将核弹头从战略轰炸机等运载工具上转移到仓库中来,并不是不可逆转的裁减,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根据媒体的报道,按照美俄新的核裁军协议,有许多核弹头在统计时“被忽略了”,像一架B-52轰炸机一次最多可携带20枚核弹头,但在统计时只算“一枚”。这种“掺水”的计算方法,使两个核大国在新协议规定的上限之外,大约还能部署1300枚核弹头。
朱成虎认为,由于核大国的核政策不可能做出重大改变,核扩散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趋势。朱成虎说,“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核国家应当承担的政治义务,但个别核国家“先发制人”的战略刺激了弱小国家“拥核自保”的意识,使后者希望通过拥有核武器来缓解自己的安全压力,并增加同对手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在客观上对核裁军和核不扩散进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杨毅指出,国际军事力量失衡对核裁军和不扩散机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杨毅说,在很多国家的军队尚未完成机械化的时候,一些军事强国却在努力抢占新的军事竞争制高点,开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追求隐形化和无人化,努力扩大军事优势,追求新的军事“代差”。同时,个别核大国在防扩散的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严重削弱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可信性,也使那些安全环境较为恶劣的国家不得不做出“拥核自重”、“拥核自保”的努力。但这 种努力显然有悖于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核裁军与核不扩散进程的氛围。
在杨毅看来,国际社会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三个支柱优先顺序的认识上也存在差异。在核裁军、核不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三个问题上,现有核国家特别 是核大国首先关注的是核不扩散问题,尤其是核武库的安全问题,并且对无核国家拥有核武器的努力保持着警惕。而更多的国家则更为看重核裁军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问题。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秘书处处长刘孝明认为,随着能源供应形势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核能作为替代能源的重要选择,这就增加了核扩散的风险,特别是核设施和核材料被恐怖分子攻击或利用的可能。《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研究报告也指出,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普及,核武器的面纱早已揭去,其基本原理已为科技界所熟知,不少国家的科研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一定的核技术,某些制造核武器部件的军民两用设备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到。此外,个别掌握核 心技术的专家还会为金钱所惑铤而走险。
同时,国际社会在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上存在矛盾也是重要原因。虽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各缔约方应致力于谈判制定关于早日停止核武器军备竞赛与 核裁军的有效措施,以及在国际监督下普遍彻底裁军的条约,但这一条款的规定过于含糊,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时间表”。刘孝明说,条约诞生40年来,国际社会甚至在达成全面核裁军目标的时间节点上都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这也反过来使一些国家认为核武器是一个有效的外交和安全工具,并不遗余力地发展核能力。
建设“无核世界”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论坛发布的《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研究报告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不使用核武器”已经成为一种非正式的国际规范,并对核国家的对外行为产生过并仍在产生巨大的约束作用。国际社会更现实的目标是将“不使用核武器”法律化,努力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作为通向“无核世界”的一个中间步骤。专家们也指出,二战结束以来核武器从来没有投入实战的事实给了人们一定的信心,国际社会在核裁军与核不扩散问题上的努力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下午独登百望山,赏早春之早,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登山之路
山桃开放
上山小路
绿树白花
目标在望
我不认识她
最后一段路
登高摄远
下山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