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周读书札记(8月23-29日)

(2009-08-28 15:57:13)
标签:

建构主义

均势

黑箱

东亚

杂谈

分类: 杂谈与杂感
    这周在大庆考察,早去晚回,每天奔波十几个小时,严重违反劳动法,无暇读太多的书。只翻阅了《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4期。

  聂宏毅的《中国在信封争端中的政策选择》实际是他博士论文的精华。宏毅与我同届,又同在总参工作,故曾为战友。中国的边境政策是个老话题了,宏毅选这么个问题那好比螺丝壳里做道场,腾挪辗转的空间极小。不想还真给他腾挪开了,这个道场做个真不赖。他验证的假设就是中国的边界政策是对扩张国强硬、对现状国宽和。俗点儿说,就是你牛我就牛,你熊我也熊。论证过程也很严谨,完全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堪称范文。

  宋伟的《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国家认同和共有观念--进行了反思。共有观念,或者说规范的形成和转化是一个没有研究清楚的问题,其中的逻辑机制是什么到什么不清楚。打个比方来说,共有观念的形成像个黑箱过程,我们只知道一些东西从左边进去,比如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以及自我约束,共有观念就从右边出来了,中间怎么合成的不知道。打不开这个黑箱,现实主义者哪能承认建构主义是一种理论呢?沃尔兹说:“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在一些基本不必担心自己安全的国家和人群里有些声望,例如美国和美国保护下的西欧,或者那些在大学里高枕无忧地生活的人们。”老沃真是人老笔辣啊!

    左希迎的《国家、体系与地区》是针对《国家、民族与大国:地区战争与和平的来源》的一篇书评。没看过原书,故不敢对这篇书评置喙。仅有一点疑问。左希迎认为米勒忽视了一些反常的现象,比如冷战后东亚维持了高度的和平。作者认为既有的解释(非均势核威慑论、中美地缘均势论和大国合作论)没有涉及东亚国家的观念转变。国家观念转变是一个很难证明的事情,尤其是在各国外交档案不公开的情况下。再说,观念转变就一定比原有的解释更有力、更深刻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