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公亭南亭北亭及题诗

(2019-09-17 12:54:43)
标签:

谢公亭南亭北亭及题诗

分类: 谢灵运研究

                         谢公亭 南亭 北亭及题诗

一、江心屿的谢公亭及题诗

谢公亭在温州市江心屿西塔山下东南滨江处,一千多年前原有一古石亭。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期间,政暇频游江心屿,常在亭中观景,后人为纪念他命名此亭为“谢公亭”。唐、宋、元屡有兴废,明、清间又多次重建。明宣德四年(1429年),昙旭禅师任江心寺住持,重建毗虑阁,刻佛肖像,复建经钟二楼,加节应身罗汉,使殿堂焕然一新。重建谢公亭,并请温州知府何文渊作《谢公亭记》。今亭为1952年重建,1977年重修后,装饰一新,六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朱红圆柱。1981年该亭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唐朝 杜甫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

因送朋友前往永嘉任职,联想到永嘉的名胜孤屿以及曾作诗咏孤屿的谢公,景仰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景平元年(423年),南朝谢灵运登江心孤屿留下了“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名句。唐朝李白、杜甫等也有诗咏江心屿:“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唐·李白),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唐·杜甫)。李白有关写温州江心孤屿诗有二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与周生》。

《与周生》 李白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康乐即谢灵运、江亭即温州江心屿江边谢公亭。在温州江心屿西塔山下东南滨江处,一千多年前原有一古石亭。刘宋时代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期间,平时常常游览江心的孤屿,并在亭中观景。后人为了纪念他,命名此亭为“谢公亭”。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节选  李白

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嶢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李白诗意:

你突然就想去看看永嘉,不怕海路遥远。

扬帆挂席横渡海湾,回头看见赤城一片彩霞光。

赤城逐渐远去消失,眼前又突现一高耸的孤屿。

海水连续万古流淌,孤屿上谢公亭历尽千年霜月。

缙云河谷水急难渡,但那里的石门最雄壮可观。

瀑布似乎挂在北斗星上,不知道此水的源头在那里。

瀑布才山壁喷薄而下,如洒白雪,空空濛濛,白天也寒意遽然而生。

二、温州北亭与南亭遗址

温州北亭与南亭是古代永嘉郡城北门与南门外的二个离亭,现在北亭与南亭也已经早毁坏,北亭与南亭的遗址也难考证。据《永嘉县志》记载:北亭,在州东北五里,枕永嘉江。谢灵运有北亭与吏民别诗。

《万历温州府志》卷三记载:北亭,在城东北五里,谢灵运秩满,与民叙别于此。

《太平寰宇记》卷九九:北亭,在州北五里,枕永嘉江。灵运罢郡,于北亭与吏民别,诗云,前期眇已远,后会邈无因。

由以上史志记载,可见北亭遗址在瓯江南岸,永嘉郡城北五里。北亭是温州城东北门外的离亭,离永嘉郡城东镇海门二.五里路程,水路北行或沿着瓯江乘船出航的启程点,类似现在的码头。现在北亭已早毁,江滨路一带新修了一个北亭。

《万历温州府志》卷三记载:南亭,在城南。宋谢灵运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方舆胜览说,在城南一里许,亦谢公游处。现在温州南门外还有一个叫作十里亭的地方。可见,古代十里长亭处,康乐公南行游览仙岩,帆游山,平阳岭门山等地,势必经过十里离亭,因此有游南亭之诗作。

清代的时候南亭遗迹尚在。清朝朱彝尊有《南亭》诗:

《南亭》   清朝   朱彝尊

薄云雨初霁,返照南亭夕。如逢秋水生,我亦西归客。

 

三、谢灵运《永嘉与吏民别》、《游南亭》诗赏析

《游南亭》   南朝谢灵运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观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夏日。谢公薄暮漫步永嘉郡南亭,感时序推迁,长日卧病,决心待秋日水涨,乘舟回归故乡始宁。南亭在温州城南一里许。诗意:

初夏傍晩,雨过天晴,彩云消散,夕阳西斜,景色澄明。

密林之中犹残留着一丝清凉余意,遥望西边山峰已吞没了半轮太阳。

梅雨季节,滨海之地既潮湿又多瘴气,从驿亭馆舍眺望郊外的岔路口。

鲜活润意兰草慢慢地覆盖了小路,而池中荷花也开始含苞待放。

春天美好景色,未曾欣赏得够,时光飞逝;炎热的夏天就匆匆地来临了。

睹物伤情,忧思诚然催人老,鬓际已生白发丝丝。

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

这种真正的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

 

《北亭与吏民别》   南朝 谢灵运

 

刀笔愧张杜,弃繻惭终军。贵史寄子长,爱赋托子云。

昔值休明初,以此预人群。常呼城旁道,更歌忧逸民。

犹抱见素朴,兼勉拥来勤。定自懲伐檀,亦已验惟尘。

晚末牵余荣,憩泊瓯海滨。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

眷言徒矜伤,靡术谢经纶。矧乃卧沈疴,针石苦微身。

行久怀丘窟,景昃感秋旻。旻秋有归棹,昃景无淹津。

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未因。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

景平元年(423)九月,谢灵运称病提前离职,他的同族兄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相继来信劝阻,都未能改变其主意。永嘉吏民群集到北亭(今温州望江路一带)去恭送永嘉太守。

他在《北亭与吏民别》一诗中,对送行的永嘉吏民说:本人无刀笔吏严酷治民的念头,也没有终军之投笔请缨的壮志;只因雅好文史而忝列朝班,常长啸于城旁道路中,歌颂忧世隐逸之民。抱素见朴,嘉勉耕作为业。而且定志惩戒贪欲之徒,也曾点微效。后来不受虚荣所牵,来永嘉为官;转眼间便过了一年时间,因乏德乏术,并没有留下什么政绩,加之体弱多病,药石乏效;心念故山,所以决定此秋旻时节,理棹还乡。与各位往事不可思念,后会也无期;分别之际,不免伤怀。身边没有什么可以留赠大家的,只希望各位多多保重,小心风寒。吏民听说后,不免更增加了几分惜别之情,惟祝太守之船一帆风顺,早返家山。

永嘉太守自谦德薄智浅,乏所建树,感到歉愧,最后发出感人肺腑的心声:“前期渺已往,后会邈无困,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如果没有爱民如子的真情实感,是很难作出这献给人民、留给历史的千古绝唱,送者无不潸然泪下,一直待到他登船溯瓯江西去才返回。

历代到温州任地方长官的文人中,最使温州人足以自豪的,要算是谢灵运了。谢灵运任永嘉郡守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其影响之深远,很少有人与以伦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