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信阳州知州张钺有关申伯诗词

(2017-02-15 11:33:09)
标签:

清代信阳州知州张钺有

分类: 谢氏源流研究

                        清代信阳州知州张钺有关申伯诗词

清乾隆十二年新来信阳州上任的知州张钺,见到申碑之后,就曾有感而作《凤凰台上忆吹箫·过申伯碑》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过申伯碑》     张钺

元舅勋名,真卿墨迹,丰碑屹立千秋,是周宣唐代,往哲遗留。怅望王孙去后,斜阳外,草绿盈畴。人民换,山川犹是,舞罢歌休。

凝眸,青珉一片,易藓蚀苔斑,石点金钩。筭青天易老,古碣偏悠。试诵崧高诗句,还南国,德美徽柔。甘棠在,遗氓忆旧,对此神游。

《申塔朝辉》    张钺

张钺有诗曰:“何代留孤塔,千霄不记层。葱葱佳气合,蔼蔼曙光凝。玉树风堪倚,金茎露可承。此邦多彩笔,特立看飞腾。”

    由此可见,申姓系炎帝神农氏之后,源出自姜姓。到了周宣王的时候,因封他舅父申伯管理谢地(即申国),其子孙便以国(谢)为姓。地望在今河南信阳一带。在信阳,有许多关于申伯活动遗迹的地方。如申伯台,在信阳城内北关,世传为申伯所筑;申伯读书台在信阳城内西北隅,旧时还在台上建有申伯祠;申伯冢在平昌关西北25古谢城附近(即平昌关古城);信阳北60公里处有太子城,相传是申伯为其外甥(即周平王)所筑。在信阳城内申碑路中段,“文革”前还保存有一通“古申伯国碑”(文革破“四旧”中遗失),“古申伯国碑”原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明代重经摩刻,每字皆一尺七八寸,字体清劲丰润,刚柔相济,雄伟灿然,申碑的设置,正是为了说明古代申国之所在。

附录:《信阳州志•艺文志》载,古人咏信阳古迹诗歌录几首如下:

           《过申州伤经陷没》  

      唐•刘长卿(河间人,刺史)

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唐代戴叔伦(润州人刺史)也写了《过申州》

万人曾战死,几处见休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入残营。牢落千馀里,山空水复清。

 

       

      《晚过申伯台》  即立颜鲁公碑处

      明•王士性(天台人,中丞)

天南地北此孤原,淮水千秋古碣存。远树烟霞迷晚翠,近城灯火接黄昏。

桐花半落风前路,燕子双归雨后村。怅望崧高何处是?几回芳草忆王孙。

    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是信阳人,对信阳的历史极为了解,写过许多有关信阳的诗。现录三首。

(一)《登谢台》何景明

故国萧条登此台,暮云春色转相催。蓬蒿满地悲风起,楼观当空倒影来。

山鸟不随歌舞散,野花曾傍绮罗开。今来古往无穷事,万载消沈共一哀。

(二)《咏谢城》何景明

故谢城边溪水流,郢中风物尽堪愁。行人欲问阳春曲,此地犹传白雪楼。

(三)《吾州》何景明

辽邈吾州地,名从申伯来。通淮一水下,入楚万峰开。

旧国无遗庙,寒城有废台。秋郊独临眺,怀古意悲哀。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唐   杜审言 

 

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情悬朱绂望,契动赤泉游。  

海燕巢书阁,山鸡舞画楼。雨馀清晚夏,共坐北岩幽。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玉泉移酒味,石髓换粳香。  

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犹言宴乐少,别向后池塘。

 

携琴绕碧沙,摇笔弄青霞。杜若幽庭草,芙蓉曲沼花。  

宴游成野客,形胜得仙家。往往留仙步,登攀日易斜。

 

攒石当轩倚,悬泉度牖飞。鹿麛冲妓席,鹤子曳童衣。  

园果尝难遍,池莲摘未稀。卷帘唯待月,应在醉中归。

 

赏玩期他日,高深爱此时。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  

地静鱼偏逸,人闲鸟欲欺。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 

 

 《过申州作》唐   方干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申州道中》唐   崔涂

 

风紧日凄凄,乡心向此迷。水分平楚阔,山接故关低。 

客路缘烽火,人家厌鼓鼙。那堪独驰马,江树穆陵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