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牛渚泛舟赏识重用袁宏
(2016-10-11 13:25:43)
标签:
谢尚牛渚泛舟赏识重用 |
分类: 文史 |
《咏史诗二首》
东晋
周昌梗槩臣,辞达不为讷。
汲黯社稷器,栋梁表天骨。
陆贾厌解纷,时与酒梼杌。
婉转将相门,一言和平勃。
趋舍各有之,俱令道不没。
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
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
杨恽非忌贵,知及有余辞。
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
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
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
袁宏(约328年——约376年),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最初的时候他是做谢尚的参军,后来担任了桓温的记室,并出任东阳太守。因为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编著《汉纪》后,他编著了《后汉纪》,并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今存《后汉纪》三十卷。太元初年去世。
谢尚(308年-356年),字仁祖。东晋人,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后进号镇西将军,累宦至散骑常侍,卫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世称谢镇西。 曾于北伐中得到传国玉玺,又于牛渚采石制为石磬,为江表钟石之始。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诗大意: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绚烂的春景。主要用于社会环境的虚写,表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多为太平盛世之状。
牛渚为中国历史上南北纷争,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在此处,袁宏咏史得到谢尚赏识重用的事例,感召着后世无数身负贤才却被弃置不用的有志之士。牛渚山,又名采石矶,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这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时发现并赏识当时不为人所知的袁宏而建。其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今已不存。这一历史古迹历来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凭吊和吟诵。
李白有诗云:“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如果说李白的忧愤是有人咏史,却难觅知音的苦闷,那刘禹锡的感慨则是无人咏史、贤人不在的无助,这种无助内藏着深深的失望在其中,对现实处境的失望,对整个唐王朝的失望。“独自月中行”,“独自”一语既是诗人独身一人的生动写照,又是其寂寞心境的真实流露。正所谓“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俯仰古今,追慕前贤之情在这一声感叹声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附录:牛渚怀古诗歌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登船仰望秋月,想起了晋代谢尚将军。
《晚泊牛渚》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赴和州刺史任途中。牛渚,山名,即著名的采石矶,在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西北,紧临大江。此处是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晋代袁宏咏史,为谢尚所重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斯人已殁,此景尚存,当诗人游览此地时,又恰值初秋之季,凄清的季节让诗人的目光也因此变得凝重起来,不禁触发其思古之幽情。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咏史,此典出自《晋书·文苑传》:“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曰:‘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谈论,申旦不寐。”尾句是诗人抒发感慨之语,如今再没有人能像袁宏那样咏史,“我”只有独自在月下寂寞地徘徊。当年咏史的人已不在,只有那一轮明月仍高悬在空中。“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 夜》),历史的兴亡,人事的更替,诗人触景生情,一时间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元代诗评家方回评道:“意尽晚景,尾句用袁宏咏史事,尤切于牛渚也。”(《瀛奎 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