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灵运写温瑞塘河两岸诗歌赏析

(2016-01-15 13:10:37)
标签:

谢灵运写温瑞塘河两岸

分类: 谢灵运研究

                     谢灵运写温瑞塘河两岸诗歌赏析

康乐公于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出守永嘉郡,爱永嘉山水之胜,在公务之暇,沿着海边向南行舟至安固、横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对温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治理永嘉的短短一年中,关键性地抓了几件基础性的大事:招士讲书,人知向学,鼓励植桑养蚕,兴修水利,诗关心民间疾苦,热爱山河,政简刑清,“德惠多及民”。

康乐公在温州留下的古迹和后人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主要有:池上楼、谢公池、谢公楼、康乐楼、谢公亭、谢灵运像、澄鲜阁、飞霞洞、谢客岩、谢公堤、谢公岭、落屐亭、白岸亭、北亭、南亭、王谢祠、五马街、谢池巷、东山堂、竹马坊、康乐坊、谢灵运塑像、永嘉谢灵运诗碑廊等纪念性遗迹。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久长,远远大于任何一方地方官吏;康乐公写作歌颂永嘉郡山水的诗篇29首。千百年来,谢公深受永嘉郡民敬仰与爱戴。

公元422年任永嘉郡太守期间,创作山水诗,为中国诗歌创作历史掀开了辉煌的一页。谢公诗文代表作《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一直享誉文坛,驰名中外。温州因此被称为中国山水诗摇篮

       谢公在政务闲暇之余,屐齿行遍越瓯绿水青山,尽情地欣赏着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两岸如诗似画山水,抒写如许山水诗歌:《游南亭》、《泛南湖至石帆》、《游赤石进帆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等等他从市区游南亭(坐船)——南塘——泛南湖——游帆游山——登仙岩——平阳岭门山——平阳步廊山——平阳腾蛟赤岩山——楼石山等地。

据明朝温州知府何文渊撰《谢公亭记》一文记载:“城南抵安固有河八十余里,垒石为堤岸,曰谢公堤。”谢公当时提出了修筑温州到瑞安的塘河工程项目并开工建设塘堤。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从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可见他曾在政务之暇由此塘河自温州乘船至南湖、帆游、仙岩一线调研工作。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千百年来,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因此,温瑞塘河畔新建谢灵运公园,以纪念永嘉太守谢灵运为民做出的贡献。

 

1、《游赤石进帆海》 谢灵运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诗作于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初夏,赤石在温州市南瑞安市北,帆海在今三洋一带。诗意:

初夏天气清爽,芳草正在成长。

从早到晩一直住在游船上,施施而行,仰望天空的云霞忽聚忽散。

遍览海岸即已疲倦,何况古人还要越穷发,游溟海呢?

海上风平浪静,宜于出海远游。

游船高扬着风帆横渡,登上海滩,在礁石上高兴地采集着石花莱,拾拣着体圆扁平,壳白透明的蛤类海月。

海面上的海浪无边无际,大涨潮时,海水与岸平,风帆往来,穿梭而过。

齐国鲁仲连因功成辞赏而作退隐者,居江海之上,魏公子牟心恋功名而居魏阙之下。

自己虽然如鲁仲连之轻视做官,而蹈居海上,其心却仍似魏公子牟之眷恋魏阙。

顾惜功名,在道的方面还达不到要求,淡泊名利,使自己自由疏放,不受拘束。

只要照任公的话去做,不追求功名,就可以避免杀身之祸,养生全年。

 

《永嘉杂咏之帆游山》 唐  张友新

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

君看深谷为陵后,翻覆人间未肯休。

 

《永嘉杂诗之帆游山》 清  周衣德

帆海风帆叶叶飞,苍芦渐没钓鱼矶。

云开日落流霞散,月照游人何处归。

 

2、《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 谢灵运

 

弭棹向南郭,波波浸远天。

拂鲦故出没,振鹭更澄鲜。

遥岚疑鹫岭,近浪异鲸川。

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

低徊轩辕氏,跨龙何处巅。

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

 

     诗作于景平元年(公元423)夏天。诗中表达出康乐公慕道求仙的思想。瑞安仙岩山梅雨潭上有三皇井。

诗意:

乘舟向永嘉郡城南郊出发,遥遥望去,一片水光接天。

沿河可欣赏鲦鱼出没,白鹭振飞,映衬着水面使水乡空水显得更加澄澈明净。

远处仙岩山仿佛灵鹫仙山,近处河面波平浪静。

一到仙岩泊船靠岸,穿上木屐,登上梅雨潭,虽是炎热的夏季,那碧绿的深潭与瀑流飞花使人清寒冷肃。

徘徊在黄帝轩辕氏曾经修炼过的古迹上,究竟哪里是黄帝当年乘龙升天的升仙岩?

仙踪于今不可寻觅,只有耳边聆听到似天籁般美妙音韵的梅雨潭泉声。

 

3、《游南亭》 谢灵运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观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夏日。谢公薄暮漫步永嘉郡南亭,感时序推迁,长日卧病,决心待秋日水涨,乘舟回归故乡始宁。南亭在温州城南一里许。诗意:

初夏傍晩,雨过天晴,彩云消散,夕阳西斜,景色澄明。

密林之中犹残留着一丝清凉余意,遥望西边山峰已吞没了半轮太阳。

梅雨季节,滨海之地既潮湿又多瘴气,从驿亭馆舍眺望郊外的岔路口。

鲜活润意兰草慢慢地覆盖了小路,而池中荷花也开始含苞待放。

春天美好景色,未曾欣赏得够,时光飞逝;炎热的夏天就匆匆地来临了。

睹物伤情,忧思诚然催人老,鬓际已生白发丝丝。

 

《万历温州府志》卷三记载:南亭,在城南。宋谢灵运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方舆胜览说,在城南一里许,亦谢公游处。现在温州南门外还有一个叫作十里亭的地方。可见,古代十里长亭处,康乐公南行游览仙岩,帆游山,平阳岭门山等地,势必经过十里离亭,因此有游南亭之诗作。

清代的时候南亭遗迹尚在。清朝朱彝尊有《南亭》诗:

《南亭》   清朝   朱彝尊

薄云雨初霁,返照南亭夕。如逢秋水生,我亦西归客。

 

《谢公楼》   戴文俊

 南亭夕霁谢公游,北亭话别吏民愁。南亭北亭尚如故,月明空照谢公楼。

 

 

4、《泛南湖至石帆》谢灵运

轨息陆涂初,枻鼓川路始。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

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登陟苦跋涉,睥盻乐心耳。

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

 根据逯钦立先生考证此诗当是写浙江永嘉郡一带。诗中所写南湖、石帆等地名均是永嘉郡内山水,是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期间作此诗。谢惠连没有来过永嘉,此诗不是谢惠连写,而是谢灵运作品。诗文写作时间是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初夏。

   永嘉山水清丽,永嘉郡南边就有南湖。根据永嘉县志记载:“在大南门外梧田下,自城东绕花柳塘南,自南塘至帆游桥,接瑞安界东南诸乡之水。”据清顾祖禹撰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会昌湖在府城西南。其上源曰郭溪,出铁场岭。又有雄溪,出城西南四十三里雄溪山。又有瞿溪,出城西南五十里瞿溪山。并东北流,经铁场岭,而东与郭溪会,绕流至城西南,汇而为湖。湖受三溪之水,弥漫城旁。起于汉晋间,至唐会昌四年,太守韦庸重浚治之,因名。其近城西者曰西湖,在城南者曰南湖,实一湖也。湖支港甚多,其自城东南出南塘,直抵瑞安江者,延袤盖七十余里。明朝温州知府何文渊《谢公亭记》记载:城南抵安固有河八十余里,垒石为堤岸,曰谢公堤。由此可见谢公当时提出了修筑温州到瑞安的塘河工程项目并开工建设塘堤。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可见他曾在政务之暇由此塘河自温州乘船至帆游、仙岩。至今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还有地名叫南湖村的地方。

    今天,温州市三垟湿地一带还有着三大水系:温瑞塘河、会昌湖、11.66平方公里的三垟湿地水网;周围有一大山系:仙岩景区、瑶溪景区、天柱寺景区、茶山景区构建的大罗山,共同形成一个绿带环,犹如一圈绿色的翡翠围绕着三垟湿地;西边的吹台山,在府南二十里,顶平正,山麓广袤二十里,接瑞安县界。吹台山莲花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峰顶白云悠悠,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谢灵运既有《游赤石进帆海》之游,又有《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之举,还有《游岭门山》诗、《游名山志》记载横阳诸山、步廊山、楼石山、赤石山;因此,谢灵运游永嘉郡城南湖再沿着塘河至平阳县石帆山去游览,完全合乎常理。平阳县塘河边有石帆山,山石奇峭,远望如帆。《纪胜》云:石帆山一名石樯洞,东北去石楼山二十里...南至平阳县五十里。此诗即记其游。

    诗意:诗的首二句,康乐公交代启程游览的经过:刚刚从陆路停下车,连忙就划起桨开始游湖。

    中间四句写湖上风光,是全诗的主体。写湖岸上峰峦迭翠,错落有致;近处两岸烟村竹树时聚时散,朦胧疏淡,远处白云出岫,徐徐升起,连绵缭绕。这四句,每句描写一个方面,又互相映衬、烘托。波光粼粼的湖水,重重叠叠的峰峦,疏疏落落的树木、村舍,冉冉出谷的白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远近高低,组合成一幅萧疏清旷、野趣横生的山水画,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思。

    诗的最后四句写游览中的体验和感受。登陟,泛指游览。跋涉,跋山涉水。此句与开头“轨息陆涂初,鼓枻川路始”呼应,极言游途的辛苦。睥盻,泛指观赏风景。此句与上四句写景呼应,极言游览的快乐。“登陟苦跋涉,睥盻乐心耳。”这两句富有理趣,诗人以亲身感受启示人们:登山跋涉虽然辛苦,但眼中的风景如此迷人而令人心碎。这一哲理使诗的思想内容得到升华。诗以“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煞尾,游玩有时而尽,但在此过程中所见而引发的感兴却是无穷尽的。表达了诗人留连忘返的心情,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令人寻思而萦回不已。前人评此二句“奇伟高古”,信然。

《咏南湖》  夏承焘

溟色苍茫湖水平,孤蒲战雨暮寒生。鹭鸶飞出藕花香,烟外谁人柔橹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