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著名篇章的读后感
(2016-01-07 10:50:15)
标签:
转载 |
李白曾有诗曰,“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有不少次提到“谢公”“小谢”,这个“谢”指的就是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然而,他的诗作也是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和奠基下才能达到此高度。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山水诗是与谢灵运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除诗文创作外,他还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工于书法、绘画。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谢灵运出身名门,酷爱山水,性喜游览,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政治失意之后,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隐居山林,肆意遨游,写了大量的山水诗。因为只有这样,只有远行郊野荒林之中,才能忘却世道的艰难痛苦;只有在无限纯净的山水中,才能寻找到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因此,谢灵运追求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但由于他没有最终跳出功名利禄的怪圈,短暂的惬意之后,他又感到迷茫,故而屡屡向山水诉说自己的失意与孤寂,倾吐自己的不幸与愤懑。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他的纪游诗结构呈现出较固定的写作模式,即叙事—写景—说理。谢灵运山水诗的这一特色,在魏晋南朝梁代钟嵘《诗品》(上)中已有评论:“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寓目辄书”即所见之物,皆能入诗;“内无乏思,外无遗物”是说胸中不缺少丰富的思想感情,眼前没有不可入诗的景物,将心里想到的、眼里见到的,都在诗中表现出来。
《宋书·谢灵运传》说:“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灵运素所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民间所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然。”“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谢灵运一面欣赏山水美景,一面吟咏成诗。他对蕴存于山水云林中的自然美观察十分细致,一草一木经过他的艺术渲染就形成了优美的意境;他常常把自己对自然的一往情深和被山水神秀触发的哲思,都溶化在景物描写之中,从而使其山水诗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鲜明个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密林含余清,远山隐半规”(《游南亭》)、“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这些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或幽秀清空,或高华豪岩,全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因此,谢灵运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鲍照称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钟嵘《诗品》)。谢灵运在不少的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如《初去郡》中:“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等句,把诗人在秋高气爽的夜晚,涉水登山,挹飞泉,搴落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又如:“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过白岸亭》)写春;“晚霞枫叶丹,夕熏岚气阴”(《晚出西射堂》)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写冬等等,诗人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写诗人乘船在江中游览,所见的天明朗、湛蓝,几朵白云飘在天上,阳光明媚;所见之水,清澈透底,水中倒映着云和日,天朗水清。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细细品味,这江水一色的美景却是令人陶醉和神往。
谢灵运山水诗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钟嵘在《诗品》中说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谢诗的艺术风格也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缺点: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繁冗堆砌、语言晦涩。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了解完谢灵运在山水诗史的地位、其创作山水诗的缘由和动机、其诗的写作模式、艺术风格、特色和缺陷,接下来就随我从谢灵运的名篇中走进他的世界。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谢灵运官场失意后,纵情于山水,寄志于林泉,但他并未因山水的秀丽而忘却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此诗便是诗人内心寂寞悲伤的集中休现,是一首官场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即景抒情诗。诗中写作者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以及久病后见到满目春色的新鲜感受,最后表达了隐居思归的愿望。
此诗写景自然清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怀归之心。篇章完整,多用偶句。
潜虬栖息深渊,飞鸿上于云霄,一高一下,都能各得其所;自己进有“薄霄”之志,退有“栖川”之想,但都不得实现,故对潜虬、飞鸿有愧色。他既不象高飞云间的鸿雁那样,远远抛弃灾祸与痛苦;也不能象潜藏水中的虬龙,能够自由漫游,忘却忧患和烦恼,因而只能留下万分的愧疚和不尽的遗憾,理想与现实相矛盾所引起的苦痛也就深深地埋藏在了诗人的内心之中。
诗人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得供职于边远的海滨,到永嘉来做官。而无边无垠的苦恼和忧愁又不断追随和煎熬着他,于是他便抵挡不住隆冬的严寒,终于病倒了。他卧病在床,目睹着冬季干枯的树枝凄凉地颤抖在萧瑟的原野里,不由得悲凉异常。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写出了诗人郁郁的心情。追求“飞鸿”、“薄霄”而不可得,归隐决心又下不了,却被发落到穷僻海隅的永嘉郡来,十分痛苦。
诗人久病初起,目睹初春的勃勃生机,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喜悦,但很快又被哀怨所替代。因为他目睹春天景色,想起“采蘩祁祁”和“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不由倍感离家飘零、不得而归的凄苦和哀伤。离群之感,加浓了怀人思归之情。但是他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即离群独居尚能保持节操,不感烦闷,这样的事不仅古人能够做到,今人也能做到,在我身上便可得到验证。这就是诗人认为的隐居吧。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前幅写石壁游观的乐趣,即叙事,中幅写湖中所见晚景,后幅写从一天游览生活中体会到的理趣。这就是诗人一贯的写作模式,算是典型又比较耐读的一篇。
全篇结构自晨至昏,写出了气候之变、景物之变、角度之变;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最后结合了玄理表现出所谓的养生之道。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中“敛”字、“收”字,用字传神,可见诗人在此下的雕琢之功。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虽说是玄理,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如诗的清幽淡然的风格,不会像玄言诗那样淡乎寡味。这一句对我留下挺深的印象,现代人的行色匆匆使我们繁忙急躁,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轻松淡定的生活,这句诗不正告诉我们,不要把一切事物都看得太重,懂得放下,这样自然就会心情愉快,身心健康了。其实,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不少都加了佛理玄言的句子。比如,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石壁立招提精舍》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
虽然是有玄言的尾巴,但是“声色大开”的谢诗却不是玄言诗而是真正的山水诗,它情景交融,没有事先的预想,只为言志,并且完全不是但乎寡味,而是清丽又艳明的。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诗中先写诗人欲游江北探寻新异胜景的急切心情。由发现孤屿的惊喜到对美景的描绘。最后通过感叹联想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厌世疾俗的孤愤。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是千古名句,正如此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白色云朵沐浴在金色阳光之下,交相辉映,何等明媚秀丽;湛蓝的天空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之中,水天一色,多么澄澈鲜明!这句诗清新自然,体现了诗人游览胜景的好心情,同时对仗工整,说明了诗人也是下了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情景相生,脍炙人口。
同样地,谢诗整体诗风清丽自然,很多篇章都有体现,下面小举几例: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这些“名章迥句”神奇地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作为艺术再现,传达出大自然的神韵———清新自然,不加雕饰。大自然四时季候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花开花落,晨曦暮霭,烟散云合,泉声鸟鸣……都会拨动诗人的心弦,引发诗人的艺术灵感。
谢灵运不仅大力作诗,他还是作赋的才子,然而他的山水诗成就比较高,对后世影响也比较深刻。在此,我略微了解了下他的三篇著名篇章,还有更多的名作等待我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