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温州知府何文渊《谢公亭记》

标签:
读明朝温州知府何文渊 |
分类: 谢灵运研究 |
《谢公亭记》明何文渊
刘宋康乐侯谢公灵运出刺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以寺之境界,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何文渊(1385-1456),字巨川,号东园;广昌县盱江镇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中进土。官授监察御史,历官知府、侍郎、吏部尚。宣德五年(1430年),文渊被委为温州知府。文渊到任后,组织疏浚石岗陡门,修筑催溪坝,拦洪引流,分灌各村,受益粮田达二千顷。群众将溪坝改为何公埭,并勒石以记,此处工程至今仍然发挥效益。文渊一生俭朴,从不取份外之财。宣德七年,文渊途经括苍冯公岭,永嘉县丞以黄金相赠,被文渊婉言谢绝,后来县人题其居届馆舍为 "却金馆"。"文渊任温州如府六载,温州出现政通人和的兴旺局面,考绩"以治行为浙东第一",皇帝亲赐玺书,增秩二级,并晋升为刑部右侍郎。文渊离温州之日,行装萧索,仅旧书几箧,布衫数件,百姓一万余人号泣遮留相送,时人赞之为"行不载温州物,惟有民情满腹中。"当地曾立生祠和石刻《何公文渊画像碑》,以示纪念,《温州府志》把他列为明代名宦。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因病告归。
明宣德四年(1429年),昙旭禅师任江心寺住持,重建毗虑阁,刻佛肖像,复建经钟二楼,加节应身罗汉,使殿堂焕然一新。重建谢公亭,并请温州知府何文渊作《谢公亭记》。
谢公当时提出了修筑温州到瑞安的塘河工程项目并开工建设塘堤。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从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可见他曾在政务之暇由此塘河自温州乘船至帆游、仙岩。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千百年来,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北雁荡山有谢公岭,传说谢灵运登临处,以及得名。谢公岭是纪念谢灵运命名,宋朝状元王十朋诗《度谢公岭》,明朝翰林侍讲文学家谢铎诗《谢公岭》。徐石麟《落屐亭》诗,还有谢灵运过岭传说故事。
谢公在温州留下遗迹与垂名后世。一千六百年以来,永嘉郡民一往深情地怀念着谢公,他在温州留下的古迹和后人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主要有:池上楼、谢公池、谢公楼、康乐楼、谢公亭、谢灵运像、澄鲜阁、飞霞洞、谢客岩、谢公堤、谢公岭、落屐亭、白岸亭、北亭、南亭、王谢祠、五马街、谢池巷、东山堂、竹马坊、康乐坊、谢灵运塑像、永嘉谢灵运诗碑廊等纪念性遗迹。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久长,远远大于任何一方地方官吏,比白居易在杭州,苏东坡之黄州都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