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心术》

(2010-09-07 01:20:40)
标签:

心术

蜗居

医患关系

痛点

博主

杂谈

分类: 生活随笔

 

也谈《心术》

文/风雨灵


 

http://s12/small/60bd4fa0g8f99efc4e5eb&690中午想睡睡午觉,早上赶在天亮前起来的,似忙非忙的熬过了一上午,实在来不得半点神气了。刚睡下,迷糊中电话响了,接。接完后接着昏昏欲睡,刚好感觉有点甜味儿了,电话再次索命一样的响起,再接。原来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不知道在哪里和一老同学见面聊得欢聊起我了,大约喝了点小酒,问他几次是否有什么事情,硬是不能明白我的意思,啰啰嗦嗦的准备长话连篇了,忍不住说,“下次见面咱们好好聊聊,叙叙旧,今天你就先忙着吧。”说完直接挂了,也不管老朋友不老朋友了,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中午休息时间打电话很让人心理紧张的。休怪我。

 

可再也睡不着了。被刺激了某根神经一样。

 

突然想起前些天当当网买来的《心术》,一直有点好奇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员蹲点现场几个月零距离接触医院想要说点啥?是否也有鲜为人知的“惊人内幕”,倒想见识见识。

 

不过说真的,如果说想为了看小说而看小说,我是不会选择的。《蜗居》的出名是踩着社会的痛点,但也一直在我的关注之外,对于生活在我们这样二级城市的中年人来说,有一块藏身的地方也就满足了,没有考虑更多,也没时间和金钱考虑更多。而当今的医患关系的紧张是我们经常耳闻目睹的,见怪不怪了,就好如社会已经发展到“医托”无处不在,“医闹”随时等待,甚至有个别的不愿活在世上的人想要跳楼自杀的,也会经常的跑到医院住院,然后出其不意的第二天就来个“空中飞人”,堵住大门,没有赔钱砸院打人等等可怕的场面。能够看看我们因为《蜗居》而备受关注的六六对医患关系的了解程度和可能在社会的影响度或力,是我有点期待的,不管好坏,不管结果。至少,我绝对相信六六创作这本小说的主观意愿绝对是好的,是向上的,是想符合大众所愿的。而且,医患关系的缓解也应该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

 

看了看封面,翻了翻内容,看不下去,说老实话。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医院的人来说,其实有更多的切身感想和体会的,浏览了大半个小时就放下了。接着不由自主的写了几百字,对封面、封面的颜色和书名的字体、感受,以及粗枝烂叶看到的文字感想做了详细的描绘,正想发到博客上,突然感觉自己的莽撞和随意,决定做详细的拜读再谈感想,不愿就这样的轻易表决个人观点,至少不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议。

 

下午,一口气做了详细的阅读,一字不落。

 

我读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的熟悉着的画面在脑海展开,然后是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联想或者自动套入,不是我要,是身不由己。这些在我脑海里熟悉的不再熟悉的画面就如我身在其中。说这些也不是要代表什么,而是说我读的时候是用心的而罢。

 

我能佩服六六,严格来说。对于一个行业外的人来说,“隔行如隔山”,六六能够把小说写到这样子,至少可以说明六六也是在真实的对医院一线现场做出了某些程度的深入了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下了狠功夫了。花费了不少时间吧,我想。不过也有一点可能得说明一下,给我的感受应该是听来的比眼见的会要多一点,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不可能完全的深入到一个医生或者大部分医生和患者的生活当中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的主题,在看完后或者在看的过程中,很能明白的一个主打着力点就在于弘扬社会的“信、望、爱。”并没有违背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所需。对于一个社会信任度越来越值得推敲的时代,很明显的六六找到了一个立脚点。当然,要不是这样,小说是很难真实完成的。我很能理解。

 

不过在读完后,我不知道是否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是我一直有点疑问的。固然,六六书中所言有很大部分都是我能看到的或者曾经看到过的。就好如已经在某些人们心目中存在的思维如果通过一部小说就能改变看法或者做出理解的可能性、把握性是不大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如果《蜗居》是柳,那么《心术》可能只会是花了。

 

当然,站在某个立场上,比如我身处的环境中,我希望《心术》能够成为杨柳,一片绿意葱葱,生命力强盛。可事实永远是事实,人们相信的只可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就好如《蜗居》一样,大家都在为房子而焦头烂额时,影响力度、反响力度更强烈。而生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住院或者被手术的机会,且一次或者两三次的看病经历不可能能够全部深入的做出判断。俗话说“一早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现在医疗制度没有得到完全完善的时候,医院人满为患,看病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还很难实现理想中的情况或者能够对医院做出客观理解的可能性。

 

在某种程度上,六六的《心术》或许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希望,不管是医生还是医院,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如果全民在信任上、在爱心上、在良心中找到一些权衡点,是小说的成功点。不过如果拍成电影或者电视,不知道其影响力度如何,或许还要拭目以待。

 

小说总之是小说,是一种创作。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已,因此不排除有浮夸、虚构、雕琢的成分在内。在有些事情方面,我以为六六有过分夸大其词,有些方面又有点轻描淡写,事物的本质在听写的过程里有一定程度的缩减和带有色彩化,这些当然很正常,小说毕竟还得是小说,不可能完全在现实中超脱出来的。

 

或许,我所经历过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也在生活的范畴之内,爱,往往细微之处更为感人。在《心术》中我能见的大部分是描绘一组医生的经历,大师兄、二师兄、以及第一人称的我在脑外科的一个科室里所经历过的事情。其实,在医院里,最为辛苦的或者很难让人接受的一个职业,也就是最没有前途的是护士,我以为这个层面的可以增添一些。然后,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够站在一个高年资的医生、甚或一个科主任的角度去描写,或许经历过的事情、见证过的事情更有说服力和判断力。还有,更为需要关注的是院方领导人士的一些观念和事物能力,甚或在医疗改革中所作出的风向,能够说明一点东西的。当然这要求一个专业外的人士对她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做出这些了解,是很困难的。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心术》不是我期待中的兴奋,尽管六六在很大程度是站在一定高度上说话,但还是很不能静心的。或许正如六六自己所说的一样,“我可以和媒体和你们一起骂医生。这种选择,对我而言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很能吸引眼球。要知道,这世界上,最容易一炮而红的事,就是**门事件。接黑幕,爆冷,扎偏门。其结果是,我们越发怀疑这世界的真诚,我们越发不能将自己的手交付他人之手。”正是因为如此,也就是我所想到的《心术》不可能是“柳成荫”的缘故罢了吧。

 

其实书中有很多属于医生的“痛”,也有很多属于过分的修辞,但是大体上已经足够全面的说明了一个基层医生所了解到的和社会所需要关注到的话题。六六应该是很聪慧的,请允许我说。实际上,在医院里来说,有更多的生活、工作中的痛点和无奈点,是六六轻描淡写了的。比如说,你能相信一个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医生没有请过假的情况吗?就连结婚也只能利用星期天,就连生病也不敢生,即使病了可能也要带病坚持着。痛苦往往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的懂得。就如书中的大师兄一样,女儿南南最终获得了肾源,其实生活中的医生或许如果同大师兄一样,或许也是无能为力的。比如我曾经亲眼看见一个医生为了守候一个病人,围在床头六天六晚的,直到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这个医生才获得了重生一样的感受。这样的医生其实很多,不知道一辈子要死多少回。当然,也有个别的不负责任的,或者庸医误人的,所以有时候“一粒老鼠屎打坏一窝汤。”这也正如书中所说的手术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有一定百分比一样的。

 

记得在新浪草根有一位叫做墨池的博主,女儿的生病(做了骨髓移植)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伤痕,可是他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我曾经全部过程的看了他有关女儿生病的记录文章,我为之而感动。或许这样的博主,在很大程度上也有相当权威的说话权,而且他还很乐观的,甚至会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帮助其他人。这就叫做社会的爱心传递和感应吧!

 

一口气写下这些文字,就当自己个人的一些感受,没有任何其他的含义。如果说有,也就是希望在能见的未来,看到社会在医疗卫生、饮食餐饮、住房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大可能的改观。尽管慎重道远,但一定是每个国人的心声!

 

 

 对于这篇文章,大家有话的只管直说吧!想要拍砖,想要提一些看法和建议,都是非常好的。欢迎大家踊跃讨论,期待能够力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