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采与瓦格纳

(2013-04-19 19:49:06)
标签:

欧南

歌剧

尼采

瓦格纳

杂谈

分类: 音乐随笔

http://s7/mw690/60bd2bebg7c4554dde4c6&690

    1868年11月8号,在莱比锡罗森塔尔一家名为“金奇糕饼店”的地方,时年24岁的大学生尼采正心神不定的等待着他的偶像瓦格纳。此时,瓦格纳正陷入与柯西玛不伦之恋的丑闻中,而几年前结识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也似乎对他有些怠慢,扬言要和他断绝关系。虽然6月份在慕尼黑宫廷剧院上演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给瓦格纳带来不小的声誉,但生活在丑闻及经济窘迫中的瓦格纳仍不免有些焦头烂额。或许尼采的到来正可以打破瓦格纳生活中的一些沉闷的气息。尼采的确是个善于言谈的人,且他睿智,锋芒毕露的思辨能力,完全不像瓦格纳所遇到的哪些愚弱的赞美者,瓦格纳需要被赞美包围,但他并不会真正瞧得上哪些谄媚者。这次见面,对瓦格纳来说似乎非常的惬意,他从这个小他足足31岁的青年后生身上发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们共同崇尚古希腊的艺术,反对基督教。瓦格纳是个天生敏锐的人,这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音乐上,而在生活中,瓦格纳也极善于发现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虽然债台高筑,但他总能轻易的从崇拜者哪里搞到钱,他抢走朋友的妻子,勾引赞助人的家属,却也能让别人原谅自己的恶行,这次他又不花本钱找到了一个“吹鼓手”,瓦格纳邀请尼采来托里普森自己的乡间别墅做客,共同探讨音乐和哲学,受宠若惊的尼采自然一口答应。这段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事件,由此拉开序幕。

 

尼采或许是哲学史上最复杂的一个人,从他的著作中充满强烈个人情绪的言辞来看,他更像是一个具有哲学家倾向的诗人,而不是传统的,以理性著称哲学家,且由于他的思想曾被纳粹所利用,使得尼采的声誉一直不佳。其实这些多少都是出于误解。尼采的思想的确有些偏激,但从他的为人来看,却是非常单纯,富有感情的人。尼采出生于一个新教的牧师家庭,父亲在尼采5岁的时候因精神崩溃而去世,这给尼采的一生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以至于在父亲去世几十年后,尼采还会在梦里梦见父亲患病时的痛苦状。而尼采本身所具有的癫狂的性格,也似乎来自父亲的遗传,他的父亲生前能几小时连续不断地在钢琴上演奏幻想曲,并演唱舒曼的歌曲,这些特质都被尼采继承了下来,及后在瓦格纳的别墅里,在瓦格纳出外散步的时候,尼采会在瓦格纳的钢琴上投入地演奏《纽伦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曲子,并不时地插入自己即兴的演奏,他的演奏疯狂而陶醉,连挑剔的柯西玛都被他的演奏而拍手称赞。同时代的人觉得尼采的钢琴演奏触键力度非常大,有着罕见的自我陶醉,这也印证了尼采性格中狂热的理想主义特征。

 

尼采和瓦格纳早期的交往还是比较美好的,从“金奇糕饼店”初次见面后,翌年,尼采来到了位于瑞士卢塞恩城郊托里普森我瓦格纳别墅,拜访了瓦格纳。至此,尼采先后几十次拜访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别墅,成了瓦格纳夫妇的常客,这座具有宫廷气派的别墅深深的吸引了尼采,它四面被群山笼罩,而临湖的草坪上成了瓦格纳家人和尼采经常聚集的地方,他们探讨着音乐和艺术。此时,尼采已成了巴塞尔大学年轻的古典语言教授,但这个职位并没有使尼采有多少惊喜,他和朋友坦言,只有接近瓦格纳才是他的安慰。尼采把瓦格纳视为具有独一无二的人格和伟大的天性。在拜访了托里普森后,尼采这样写到:“这个男人在他所有的个性中表现的无与伦比、毫无瑕疵的伟大。他的思想和愿望如此理想化。他具有如此难以企及的高贵和热情的品性。他拥有如此深度的对人生的严肃态度,以至于我总有这样这种感觉:站在我面前的这个人仿佛是从几个世纪以来的芸芸众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一样。”热情的尼采此时已经完全被瓦格纳所征服,被瓦格纳纳入帐下,心甘情愿的听从伺候。

 

我们现在能通过大量的史料发现尼采的偶像并不像他所描写的那样伟大。至少在音乐以外,瓦格纳的人格充其量是伪善的。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名望,瓦格纳正需要一个崇拜,并了解他真正意图的“吹鼓手”,而尼采恰恰是充当了瓦格纳的马前卒,他在瓦格纳的授意下,不断地攻击他的对手,甚至在笔记本上纪录了攻击哪个对手的名字,以便下一轮更好的作战。除了论战之外,尼采还充当瓦格纳夫妇的私人采办,帮他们发广告、购物,大到如油画,小的如杯子、鱼子酱、甚至内裤,完全把尼采当成是贴身小厮。而瓦格纳呢?为了达到笼络尼采的目的,会当面称赞尼采的作曲很有价值,背后却把他贬的一文不值,甚至在尼采一部不熟悉的歌剧里,讥讽尼采是个可笑的愚人。瓦格纳的意图其实很功利,他认为如果尼采没有大学教授头衔的话,那么他基本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可怜的尼采在狂热的崇拜瓦格纳中迷失了自己。他后来著文强烈攻击瓦格纳,一是出于观念的不同,还有一个原因莫不是醒悟之后的屈辱感,像尼采这种既暴烈,又单纯的性格的人是无法忍受被欺骗的。汉斯·冯·彪罗曾用沦为瓦格纳的马夫来形容尼采,可见尼采的一片真心换来的却是如此不堪的待遇。

 

至于瓦格纳霸道,喜欢颐指气使的矛盾性格,多少能他的境遇中感受到,瓦格纳虽然在晚年成就了神话般的霸业,但他一生四处躲藏,债台高筑、为了生存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求人,其实际状况犹如一个到处“打秋风”的高级乞丐,类似中国清代戏曲大家李笠翁。而瓦格纳本身高傲,不可一世的个性,自然无法忍受这种状况,他性格的扭曲多少也是源于这种原因。相对而言,尼采虽然狂妄,但性格单纯,且有殉道精神,尼采的文字犀利无比,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但本质上尼采不是那种喜欢伤害他人的人,尖锐的思想得不到认可,就会自伤,尼采晚年的精神崩溃正是因为思想和心里落魄的失调所致。这种例子不乏鲜见,尼采的前辈诗人荷尔德林、剧作家克莱斯特都是因为长期不被社会理解导致精神崩溃。瓦格纳正好与之相反,他的心理落差是以伤害别人来求的心理上的补偿。瓦格纳一生几乎不分敌友,不顾恩人还是仇人,一旦忤逆自己,或者不随己愿,即刻猛烈攻击,且言语刻薄,有时近乎无赖。

 

我们或许很难用平常的心理理解尼采。显然,这个思想暴烈却又极其孤独的人,渴望和伟大人物交流,而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和他交流的人根本就找不出几个,尼采曾经为一个守灯塔的人看他的书而激动万分,他规劝他不要读他的书,因为他的书是“有毒”的,而尼采的暴怒很容易让人想起“雅典的泰门”(莎士比亚戏剧),这个被欺骗的善良的人,只能用无尽的诅咒来抗议这个世界。尼采和瓦格纳的交往,除了思想上的孤独外,还有年龄上的原因,尼采童年丧父,这使他视瓦格纳为父亲。但这个行为笨拙的哲人并不是甘愿被奴役的,当瓦格纳自以为把尼采牢牢的控制在手上的时候,尼采已经觉悟,并有意的拉开了和瓦格纳的距离,尼采已经感觉的瓦格纳是个粗野的人,喜欢让崇拜者深受其苦为乐。而尼采的觉醒,意味着对曾经的偶像无情的唾弃。

 

1872年,尼采写下来他第一部重要的著作《悲剧的诞生》。在书中,尼采根据古希腊神话,提出了著名日神阿波罗式的精神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两种不同的精神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气质,前者优美,诗意,后者阴郁,激情。在书的前面,有一篇给瓦格纳的序言,尼采在此宣布:艺术是人类最高的天职,也是人类真正的形而上学的活动。这本著作开始还在瓦格纳哪里得到热切的反映,但不久,瓦格纳认为尼采窃取了自己的思想。而尼采对瓦格纳真正的爆发始于1876年,在尼采的著作《不合时宜的思想》的第四部分“理查德·瓦格纳在拜鲁伊特”中明确的向瓦格纳暗示,他迄今为止为他们所作的牺牲到此结束。在文中尼采毫不客气的指出,瓦格纳天性中的基本素质乃是表演天才,他的表现手法和意图就是这种天才的成就。显然,尼采认为艺术是人类最高的天职,在瓦格纳哪儿并不存在,羽翼已逐渐丰满的尼采注定要和曾经的偶像决裂,尤其是瓦格纳晚年醉心于基督教,更是把基督教视为奴隶道德的尼采无法忍受。偶像已经破裂,在以后的时间里,尼采对瓦格纳开始了一连串的攻击,这个以犀利著称的哲学家,有一种天生的,咬住不放的根性,但他的攻击,已经撼动不了瓦格纳的地位,瓦格纳此时已经成为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在拜鲁伊特万福里的别墅成了王公贵族,崇拜者的圣地,无数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蓄着长发,戴着瓦格纳式的扁平礼帽,为一得瓦格纳的亲炙而荣耀万分。

 

1876年8月13日,瓦格纳集毕生精力完成的宏伟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开始上演,事业达到顶峰的瓦格纳,在这段时间里,接见了德国皇帝,巴伐利亚国王,巴西皇帝,威登堡国王等各路诸侯。此时已经完全清醒的尼采,已经不像在托里普森那么对他们言听计从了,他把瓦格纳对手勃拉姆斯的乐谱放在了瓦格纳的钢琴上,被激怒的瓦格纳勃然大怒,绝交已在所难免。其实在此时尼采已经在文章中表达了和瓦格纳决裂的决心:“早在1876年夏天,在拜鲁伊特举行第一届瓦格纳音乐节的时候,我就在灵魂上告别了瓦格纳。我不能忍受任何双面的东西。自从瓦格纳返回德国后,他就一步一步堕落到让我鄙视的地步……瓦格纳这个表面上最狂妄不可一世的家伙,尽管事实上他个古怪、暴躁、铤而走险的颓废者,但竟然还会突然无助地拜倒在基督教的十字架下。”

 

《尼伯龙根的指环》虽然大获成功,但由于制作庞大,等演出结束后,竟留下了15万马克的巨大亏损,一生债务不断的瓦格纳此时又要为筹集资金而四处奔走了,在意大利的索伦,瓦格纳和尼采见了最后一面,期间瓦格纳谈了他对下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想法。而据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说,当时瓦格纳说道:德国人现在不想听什么异教神和英雄,他们要看些基督教的东西。或许正是这句话埋下了彻底绝交的伏笔。索伦之后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再没相见。

 

尼采关于瓦格纳的著作,主要留存于这几本书中,自传《瞧!这个人》和撰写于1888年的《瓦格纳事件》、根据以往文章汇编而成的《尼采反对瓦格纳》。在这两篇不算太长的论文中,尼采切中利弊的指出了瓦格纳个性和思想观念中的问题,洞察鲜明,不乏真知灼见。比如在《瓦格纳事件》中,尼采说道:“瓦格纳思索任何问题都不及他思索拯救来得深入:他的歌剧是拯救的歌剧。”可谓一针见血。再如:“瓦格纳作为一个音乐家,他从不用音乐家的思维来思考:他不顾一切追求的仅仅是效果,除了效果之外别无其他。”在《尼采反对瓦格纳》中尼采言道:“瓦格纳的戏剧仅是展示一大堆有趣态度的一个好时机!除了其他的天性之外,瓦格纳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现出一个伟大演员的独裁天性,而且正如我上面指出的,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本性也是如此。”

 

尼采和瓦格纳因为相知而相交,最终却因观点,性格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尼采始终承认,和瓦格纳相交是他一生中最幸福,最宝贵的经历;而瓦格纳自从和尼采分手后,也承认,和尼采分手后,他成了“孤身一人”。这似乎也验证了一个古老的话题,英雄既彼此惺惺相惜,又相互撕咬,而尼采和瓦格纳正如一只老虎对一只狮子,他们相惜和撕咬也反映了英雄的本性。

 

1889年,尼采和他不幸的父亲那样,精神彻底崩溃,在此后的十年中,他的精神时好时坏,有时在深夜,人们会听到尼采在楼上发出的巨大的咆哮声,使周围的人毛骨耸然。据当时的人记载:

 

“那种野性而绝望的吼叫声就像一头受伤的动物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一样撕扯着夜的静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色的陷阱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