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奥托演唱的现代作品

(2012-09-19 19:14:18)
标签:

欧南

冯·奥托

现代音乐

杂谈

分类: 碟评

冯•奥托演唱的现代作品

    希尔伯格《未眠》

包尔德曼《四首墓志铭》

吉弗尔斯《莉蒂亚之歌》

 

艺术歌曲是欧洲音乐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教堂圣歌相比,艺术歌曲的出现要晚的多,受众面也相对狭小。相对于大众化的歌剧来说,艺术歌曲相对小众。音乐史上最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无疑就是舒伯特了,也正是由于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上卓越的成就,使得这个本来不甚起眼的“小玩意”成了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而那些伟大的作曲家如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柏辽兹、马勒等都写过大量的艺术歌曲。

 

进入20世纪以后,艺术歌曲由于受到先锋艺术的影响,注重实验,远离大众,几乎使艺术歌曲成了书斋中的孤芳自赏的清玩,使得它的受众面愈发的萎缩。20世纪很多杰出的作曲家都写过艺术歌曲,如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兴德米特、普朗克、布里顿、亨策等都有不少艺术歌曲传世,但真正被人熟悉的却少之又少,且由于缺少观众缘,在音乐上我们也很少能听到现代歌曲的音乐会。在音乐界有一句玩笑话说:“所谓的世界首演也就是世界末演。”这种尴尬的局面不知是否给现代作曲家敲响了警钟。艺术(包括音乐)应该是专业人士为非专业的观众服务的艺术,太专业了就会使音乐成为小圈子中私密的话语,可能作曲家会觉得好,但听者却是如坠云雾,不知道作曲家究竟想说什么。听众虽然不懂赋格,但他们却能从巴赫艰深的赋格曲中感受到音乐的美。

 

不过我并非反对现代音乐,我喜欢实验,喜欢独立的艺术,这意味着艺术家不流于世俗,勇于创造的信念。只是现代音乐的受众面实在有限,如果没有唱片的话,我们几乎很难知道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作曲家们。比如这张唱片中的三位瑞典作曲家,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而在这里,我们得首先感谢他们的同胞,次女高音歌唱家冯·奥托。

 

和不久前刚去世的声乐大师费舍尔·迪斯考一样,冯·奥托也是演唱范围相当广泛的歌唱家,我听过她演唱的歌剧、艺术歌曲、瑞典民谣。从亨德尔到门德尔松,从蒙特威尔第到奥芬巴赫、从舒伯特到格里格等,冯·奥托的曲目范围无所不包,这既显示了她的实力,也展示了她的多样性,不像一些成名的歌剧演员,基本都局限在歌剧领域里。难能可贵的是,冯·奥托还热衷于演唱现代作品,如策姆林斯基、贝尔格、魏尔等人的歌曲,这在当代声乐家中也是少见的。我想或许正是冯·奥托热衷于推广现代作品,使得这张专辑中有2首作品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分别是希尔伯格受戈登堡交响乐团委托,为次女高音、管弦乐团所写的《未眠》,吉弗尔斯受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委托,为次女高音与管弦乐团所写的《莉蒂亚之歌》。还有一首作品,包尔德曼《四首墓志铭》,是作曲家创作于1952年的作品,以美国诗人马斯特斯的诗为词。

 

创作《未眠》的希尔伯格是瑞典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弦乐独奏曲《神圣的力学》与小提琴协奏曲曾经分别在1992年与95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曲家论坛推荐,2002年以管弦乐曲《梦河》获得第一名。而《未眠》是2002年的作品,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彼得拉克的诗为词,2003年12月18日由冯·奥托、指挥家肯特长野与戈登堡交响乐团首演,这张唱片收录的就是这场演出实况录音。为次女高音与管弦乐团所写的《莉蒂亚之歌》也是音乐会实况录音。这是作曲家吉弗尔斯于1994年到96年间创作的作品,歌词选用的分别是诗人海涅、雅科布森、比昂松、萧德伯格等人的作品。

 

我个人比较偏爱希尔伯格的《未眠》,歌曲有着瑞典民谣的风格,采用吟诵调的方式,不谐和的大幅度跳跃音阶,几乎没什么旋律,但让人觉得静谧悠远,似乎怀着遥远的追忆。管弦乐则瑰丽神秘,色彩感强烈。对于很少接触现代作品的爱乐者来说,这张专辑很值得一听,至少对了解当代音乐这张专辑有着借鉴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