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欧南
欧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31
  • 关注人气:1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派画展

(2011-08-17 18:42:10)
标签:

欧南

印象派

画展

杂谈

分类: 随笔杂文

http://s13/middle/60bd2bebgaab12997445c&690

    上海近十几年来,共举办了两次规模比较大的“印象派”画展。一次好像是在80年代末,在现在的上海大剧院的前身上海体育宫,我因为囊中羞涩不曾去看。这次的规格比上一次的还要高,而且位置也在现在的大剧院边上,以前的上海图书馆。本次画展集中了塞尚、德加、雷诺阿、莫奈、马奈、毕萨罗等人的51幅绘画真迹,据说价值达几十亿欧元,吓得我吐出来的舌头都感觉凉飕飕的,想想还是去看看吧!赶时髦也好,毕竟对西洋油画的感觉只是在书本上,很少能看到实物,好在票价不贵,20元,还能承受。

 

第一天开幕式的时候,据报上称很多人在半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去排队,精神实在可嘉,要知道南方的深秋很冷,尤其是在半夜更是冷的刺骨。而我不想凑这个热闹,反正画展要举办一个多月,早一天晚一天看都无所谓。我并不懂画,只是有些喜欢,看画展无非是娶媳妇打幡——凑个热闹罢了。我是在画展举办了一个星期之后去的,到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但还是有五六十个人在排队,我顿时有些泄气,对排队等什么事情我向来没有耐心,因为小时候排队排害怕了,落下了毛病。所以,无论什么好东西只要排队索取的我便扭头就走。记得以前在恋爱的时候,上海正好开了第一家“肯德鸡”店,女友非要拖我去尝鲜,但到了那里,一看见数百人在排队,我连头也不抬立刻抬脚就走,也不管女友是否生气从此和我拜拜,因为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是不足以托付终身的,好在女友也不以为然,相反喜欢我这种不耐烦的驴脾气。

 

正当我徘徊着想离开的时候,门口的保安大概看出了我在犹豫,说到:现在是人最少的时候,排20分钟就能进去。想想我从大老远来一次也不易,何况价值几十亿的油画毕竟对我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结果确实如保安所说,等我进去的时候,看了一下表,正好是20分钟。

 

看画我说不出个道道,何况画展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以前在画册上见过,也看过一些介绍和评论文章。我看画只是凭感觉,这也有好处,可以胡说八道而不在乎是否被人斥责为外行。莫奈的几幅我非常的喜欢,有点像中国人说的那种“逸笔草草”的感觉,他的画不重写实,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意念的感觉,笔触时而淡雅模糊、时而又色彩艳丽。比如那幅《蒙特戈依街道,巴黎,1878年6月30日节日》的画,人物都是一笔一个,却是形态各异,而画面上飘扬的红色的旗帜不但使整个画面生动,充满了动感,也让人感觉到节日的那种狂欢的气氛。莫奈的这种不是写实的模糊是我所喜欢的,在艺术上我不太喜欢具象的东西,就像对人也一样,孔子说“四十不惑”其实是大谬,在世俗生活中,年过四十的人也许这样,因为是过来人看的多了自然不会有什么不理解的,但精通世道的人容易透着一股子精明气,这是我所不喜欢的。如果在精神上,四十却是一道坎,精神和实际的生活的矛盾会使得中年人微笑的眼神中透着那种茫然。所以我不喜欢艺术中表现那种单一的性格,喜欢模糊,喜欢那种隐藏着的意味或一种无声,沉默的复杂。

 

雷诺阿的人物我一直都喜欢,丰腴而温暖,而粉色的基调给以以暧昧的感觉,这是他常用暖色调的缘故,使人想到性的诱惑,这对男性来说,会激起我内心的那种欲望和幻想。我对塞尚始终都喜欢不起来,尤其是他的那种灰暗的色彩和阴郁的情绪,我不否认他在后期印象派中独特的地位,但这与我本身的感受无关。我忍受不了那种因为带着思想的痕迹,所流露出来的孤寂和阴郁。生活中已经有着太多的灰暗和窒息,所以我情愿喜欢蒙克的那种扭曲或者凡高令人炫目的黄色,它至少给了我一种活力和对撕裂的兴趣。塞尚的色彩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这次画展展出的5张画都是那种青灰色的调子,压抑而没有生气,他的画仿佛都是傍晚时刻的感觉,没有阳光,没有欢乐,只有孤零零的压抑,使人想逃跑。

 

这次看画展不能说没有收获,在看画展的时候,边上正好有一个老先生拿着一本画册和展品对,我也跟在边上绕有兴致的比较,结果发现画册上的明显的都要比原作来得亮和鲜艳,感觉是闪光灯曝光的缘故,多少有些夸张和板滞。而原作也许是年代的关系显得黯淡,但色彩更真实,这对绘画的人来说也许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

 

其实在印象派画家中,我更喜欢修拉和卢梭,喜欢修拉是因为在他的画中人物机械的像偶人一样。他和塞尚的没有生气不同,修拉的“点彩”使得画面的色彩有一种让眼皮跳跃的艳丽感,不像塞尚的那种死寂。他的那幅《白杨树》使我感觉阴沉,仿佛隐含着一种未知幽暗,而在密林深处隐藏的也许是一个精神上孤独的“巫师”而不是一个天真的少年。所以喜欢卢梭就是因为他不是“巫师”而是个少年,也许人到中年,我对稚拙,对奇异的梦想有浓郁的兴趣,可惜这次画展中没有他们的作品。

 

这次画展中最具大众声望的就是马奈的那幅《吹短笛的男孩》,据说这幅画是因为马奈表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被官方拒绝在沙龙画展中展出而声名大噪,这引起了一场艺术上关于现实主义观念的争论,这是很有意思的。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在很大的方面都是观念的革命,像雨果的戏剧《欧纳尼》所引起的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大打出手,波德莱尔的诗歌激怒了卫道士、僧侣而闹上了法庭,包括印象主义,但最终新的观念都取得了胜利。我有时会想,人究竟是出于愚蠢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因为新的观念一旦取代传统的观念的话,必定会使得一部分人失去公众的注目。而在艺术家看来,公众绝对是无情的一族,事实上从古至今公众所关心的只是艺术家的名气而不是作品。所以拥有决定权、话语权的一方是绝然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艺术主张。为此,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艺术家的代价可想而知,它极少有翻身的一天。除非在他生前就赢得了胜利,像莫奈还是幸运的,在他生前印象派就已经被承认,并成为艺术的主流。

 

在很多时候,绝大部分艺术家的不幸会贯穿自己的一生,拉丁区曾经有过无数的艺术家,但真正留下名字的寥寥无几,观众只是一个虚拟的群体,其实它并不存在,而是想象的产物。闻名世界的“卢浮宫”实际是一个艺术家的大坟场,它究竟是在证明人们只是对躺在坟墓中的艺术家感兴趣呢?还是隐含着对人们的鉴别力的一种嘲弄,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圣殿包含着这个世界多少的悖论。而尤其可悲的是,它永远也不会解决的时候。艺术家还是贫困,还是难以被人真正欣赏,还是在苦艾酒中麻醉自己的神经,或许就在他们死了以后,才能进入这个“大坟场”供后人唱赞歌。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有一部虚构的小说,是写法国画家米勒和一帮在“巴比松”的画家,既无名气又穷极无聊,他们想到一个艺术家只有死亡才能得到出名的机会,经过抓阄,米勒成了不幸的牺牲者,于是那帮哥们向外界宣布:画家米勒已经死亡,果然米勒一夜之间名声传遍巴黎,作品价格猛涨,不幸的米勒虽然成了百万富翁,但他只能隐姓埋名,再也不能复活了。这是一个心酸的笑话,也证明了艺术家命运的乖张,凡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现在随便一张作品就价值天文数字,不知是艺术的幸运还是悲哀。

 

我常常被这种上帝的恶作剧搞得哭笑不得。因为在我看来,这次“印象派画展”上的51幅作品的价值根本就不值几十亿欧元,它充其量就是一张画布和几管颜料的钱。我不想奢谈艺术家的精神,这是无法估量的,它只是证明人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的存在,而没有这种精神,人类行同行尸走肉,只有物理性的生存。但这种精神真的重要吗?教科书上的艺术家和实际生活中的艺术家远不是一回事。虽然我认为这种精神是重要的,只是我不承认它真的是有意义的,凡高如果有灵的话,看见他现在的画动辄上千万一幅,我可以肯定他会比生前疯的更厉害,而不会觉得自己最终是被人承认了。

 

商业社会不会真正去关注艺术、它只是对数字特别感兴趣。并激起公众趋从名人的心里,用价格来指代作品的价值,艺术家的精神是次要的,如果没有价格上的优势,谁在乎什么精神。罗兰·巴特尔在写法国歌唱家苏泽在录制福雷的艺术歌曲时,认为:“这种艺术基本上是描述体貌特征的,它不断强化的不是感情,而是感情的符号。”说的很有意思,在这里艺术其实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利用感情这个“符号”去吸引人。我们曾经有一句流行的话是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其实就是苏泽所强化的“符号”,我无法理解什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但这正是画商们所需要的,他们用高于成本无数倍的价格来抬高艺术品,也顺便抬高了所谓的品味。艺术家不喜欢小布尔乔亚,但他们却是画商们的衣食父母。而这次画展用价值几十亿的价格来说明这次展览的规格,其潜台词包含了,你不但是在看一次了不起的画展,更是在看一座金山。比如我这种穷鬼,花费20元能看到价值几十亿的画展,一是觉得物所超值,二也是在无形中感觉自己的品味提高了。

 

这次来看“印象派”画展的人之多超过我的想象,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到格调、品味的重要。记得几年前我在上海博物馆看蒙克的画展时,大厅里空荡荡的,而进门第一张画便是那张著名的《呐喊》。在空空的大厅里,它显得那么滑稽和不合时宜。蒙克的“呐喊”是不会讨人喜欢的,对喜欢风雅的都市人来说,“呐喊”本来就是令人讨厌的一件事情。所以,它远不如在画展上加上一个天文数字所带来的格调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其实人们对拍卖行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一幅画的关心,这也是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大多是拍卖行的常客一样,如果艺术家进不了拍卖行,那么他的艺术也是无足轻重的,要么趁早改行,要么躲一边骂骂咧咧去吧!谁也不会在乎你在“呐喊”什么?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一家书店里有一本书搁置了很久还是卖不掉,后来有人出了一个主意,在书本的边上写上了一条广告语:“此书只有具备高深学问的人才能真正读懂。”结果,不出几天书便销售一空。这和几十亿的潜台词是一样的。在如今,艺术家的价值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不是才能。你承认也好,反对也罢,没有用数字来证明自己的艺术家只有苦艾酒陪伴的命运,不信的话,你可以自己去尝试,呜呼!

 

                                                            04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意象
后一篇:归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