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淘书
标签:
欧南淘旧书杂谈 |
分类: 随笔杂文 |

再则,看书并不因为你的知识增加而会感到充实和满足,反而会激起你的怀疑痛苦。苏东坡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又在饱经沧桑的时候说过:“吾愿生儿鲁且愚,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一个真正读书人的感悟,此中的深意大概每一个读书人都不难体会。所以,不要说我,看看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很少有不是因为饱读诗书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因此,书可读,但不要把读书真当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在我生活的年代,书还是一件稀罕的东西。除去当时人人必读的毛选和“老三篇”以外,真正能读的书并不多,无非就是《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但就是这些书已使我感到莫大的满足,都反反复复的读了好几遍。但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三部曲了。我至今还记得高尔基写自己小时候拿了家里一块钱,去买了食物和书,然后邀请小朋友来家里招待他们,自己大声朗诵诗歌,结果被外公痛打一顿的情境。而这种记忆之所以会留存到现在,或许是当时书籍匮乏,看什么都容易记住的原因,或许我生来就是喜欢读书的人,所以很容易被童年的高尔基所感染。
正是因为当时书籍的匮乏,使得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没有不熟悉保尔·柯察金的。而正是由于这种童年的记忆,使得现在还有人热衷于翻拍我们小时候的所谓经典,只是我想逃避了,因为这种记忆并非真正美好,现在,我再也没有兴趣像小时候吃“忆苦饭”那样的再去品尝那些并不真正优秀的书籍,甚至还有些厌恶。
来之不易的东西会使人铭刻在心,它甚至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轨迹,这或许也是自己现在还是保持买书,读书的生活,但已经和以前的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不同了,随着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反而失去了往日读书的那种热忱,那种激情。阅读成了一种习惯,像抽烟一样,每天不看一些,就仿佛觉得生活中少了一样东西,这大概是最乏味的读书了。就像你早已打开了一扇门,眼前的风景也早已看过了,你只是留恋这个风景,而不是感到这个风景真有什么意义!
从我第一次开始买书算起来,到现在正好30年。那是在78年的时候,我去姨妈在金山的单位玩,姨妈给了我一块钱零用钱,我在新华书店花6分钱买了一本小人书。
而说起真正的购书乐趣是80年代在上海各大新华书店淘旧书时候的快乐。当时的上海有很多旧书市场,最集中的就在福州路一带的上海书店和古籍书店。其他如淮海路现在的三联书店,南京路的新华书店等都有大量的旧书供人选择,这些书籍常常很便宜,只有几毛钱,这对像我这样喜欢书又没有多少钱的人来说,每周几乎一次的淘旧书就是生活中莫大的乐趣了。
当时的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可供娱乐的地方极少,而一般人和我一样,除了看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所以,我喜欢看书也是出于当年的实际情况,不像现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有着更好的娱乐,不会再像我们那样,那么热衷于关心文学,关心艺术,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为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而会兴奋好几天。
当时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福州路的上海书店。最早的时候,书店在一楼的层面上,一半卖旧书,一半卖新书,后来又移到了二楼,反正反反复复的换了很多次。有时,也会搞一些特价书展览,集中了很多出版社的书,一堆一堆的,吸引了很多喜欢书的人。你可以在里面呆上半天,在一大堆已经有点霉味的书堆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淘旧书最大的乐趣就是花比原价少很多钱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我一般周末的时候都要去福州路,在家门口花7分钱坐17路电车到福州路,然后一个一个书店逛,饿了就在附近的饮食店吃一碗馄饨,或者随便买个面包充饥,这种感觉既孤独又愉快。孤独是因为我身边喜欢读书的朋友并不多,常常显得孤单,愉快则是每当在一堆旧书中淘到一本渴望以久的书籍时的那种狂喜,那种仿佛如获至宝的感觉。80年代淘旧书的人还是很多,有时会在书店里遇上熟人,于是相互看看对方手上淘的旧书,聊上几句,又各自分开在书堆里寻找。
除了福州路,南京路的新华书店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新华书店,且离开福州路不远,有时,在福州路淘完了,也会去那里看看,再顺着南京路走到西藏路上的音乐书店,在当时已有进口的古典音乐磁带,不过价格很贵,要10元一张,如果遇上喜欢的,也会狠狠心买上一张。那种兴奋的感觉,现在想来,宛如隔世。
旧书后来在上海基本绝迹,现在除了偶然有些书店集中搞一次特价书籍展销之外,专门卖旧书的书店已难得一见,而那些特价书籍展销也难以吸引我的兴趣了,基本上都是一些装帧豪华的砖头,要么就是铺天盖地的,愚蠢的励志书籍,真正喜欢书的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书成了门面还是不要为好,不读书没什么不好,因为读书或者去寻找真理,或者仅仅为了满足一种阅读过程的乐趣,如果你在生活中能找到真理,能得到更大的乐趣,那么读书也不见得有太大的意义。现在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有悠闲的心情是读不好书的,而要想了解基本常识,网络上随处可以找到。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印记,我们现在所说的代沟也是这种印记的矛盾。如果从阅读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如我们,尤其在阅读的深度上,现在的阅读往往失之于表面,缺乏对精神层面的深入,更少有对人精神世界的关心,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我们有时会不自觉的显得有些沉重,这是生活的年代所决定的。
我们是缺乏娱乐精神的一代。但想想又不是,或许我更喜欢“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只是别人不认同这种娱乐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