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德谈教育

(2011-03-22 19:17:54)
标签:

欧南

康德

教育

杂谈

分类: 随笔杂文

康德谈教育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自己只教一种人,那就是具有中等资质的人,他们通过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两种人他是不会教的,一种是天才、一种是愚人。康德的理论是,前者无需教,他们自己会明白,而后者是生来就不会明白的,教之也无益。

 

    康德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哲学家,一生在除了研究就是教学,没有干过其他的事。人们都知道那条著名的康德小路,这是哲学家每天的必经之路,而他很多精妙的思想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思考出来的。

 

    康德的教育理论很有意思,但也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教育精神。孔子认为:“有教无类”,这就是说,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免有些理想化了,《论语》中还有许多过于理想化的论调,这使得孔子的思想有时看起来像一个艺术家,而不是像康德那样纯粹的哲学家思维。康德是从来也不会说什么感情性的话的,他的绝对理性使人不敢贸然对未经证实的事物赋予过多的感性色彩。而没有经过证明的事情都是值得怀疑的,这是西方的思维。

 

    有时,我会感觉孔子尽说乖巧、便宜的话,比如上面说得“有教无类”,听起来使人觉得很人道,但我却觉得还是康德那样冷酷些好,这是事实,没必要为导师的形象而违背事实。还有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看起来很谦虚的话。但其实琐碎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思想家并不需要世俗的生活经验,就像康德那样,一辈子过的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但他的思想启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大门。

 

    说孔子具有艺术家的性格并不是空穴来风,他老爷子曾经不无夸张的说:“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种夸张是他老爷子重视“礼乐”的结果,也就是说,孔子重视一种理想化的君臣父子的等级制胜于重视实证的思想。哲学家是不能夸张的,但艺术家却不一样,他们的感性会不自觉的掩盖事务的本质。

 

    康德在教育上的划分“三种人”,也许会使人不太高兴,但事实的确如此。康德是一个极端严肃的哲学家,不会说乖巧的话来激发人们的感情。面对现在如此多的“特色教育”,我真不知什么叫特色。如果孩子会弹几下钢琴,画几张画就以为是有修养的话,那修养也来得太容易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是会害人的,一万个臭皮匠也赛不过一个诸葛亮。如果天才是这么容易超越的话,那么像孔子、康德、贝多芬等在人类历史上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盐和乞乞科夫
后一篇:拟金圣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