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

(2009-07-01 13:56:42)
标签:

欧南

曼斯菲尔德

小说

杂谈

分类: 随笔杂文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

 

    最早知道曼斯菲尔德这个名字还是在徐志摩的诗文里,徐志摩将她的名字译成曼殊斐儿,很能诱惑正处于少年时期,对所有事情都充满浪漫幻想的我。一个译名就会使我迷惑,现在想想,难免有些可笑。而从徐志摩的性情来判断,心想这肯定是个美丽优雅的女性,时隔很多年之后,我在一本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集中看到了她的照片,果然美丽动人。她的脸形轮廓分明,柔软光洁,有点像雕塑一般,而一双大大的眼睛更是含着一抹迷人的忧伤,气质娴雅大方,难怪徐志摩曾经对她的眷恋。

 

    如果从小说来说,和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等相比,曼斯菲尔德其实算不上是个大作家,她以写短篇小说为主,敏感细腻,读起来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和19世纪英国的一些女作家一样,她们大多生活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她们的写作多属于排遣寂寞生活的一种消遣,安静不浮躁、富裕却多愁。

 

    曼斯菲尔德原籍是新西兰,但一般都把她当成是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于1888年出生于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她的父亲是个富裕的银行家,这使的曼斯菲尔德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她的性格又不像通常的大家闺秀那样,以优雅的礼仪和得体的风度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度过一生。曼斯菲尔德内心其实充满着在向往和追求,这和她的多少带点诗人气质的性格有关。曼斯菲尔德死的时候年仅35岁(1923年),而正是在她去世的半年前,诗人徐志摩和她见过一面。此后徐志摩写下了那首有名的诗歌《哀曼殊斐儿》。

 

    现在再看徐志摩纪念曼斯菲尔德的文章颇感觉像个受宠若惊的少年,他对曼斯菲尔德的美貌极尽描摹之能事。

 

    我看了曼殊斐儿像印度最纯澈的碧玉似的容貌,受着她充满了灵魂的电流的凝视,感着她最和软的春风似神态,所得的总量我只能称之为一整个的美感。

 

    徐志摩多少是个有些浮夸的浪漫主义者,他的惊艳和修辞上造作实在无法和曼斯菲尔德的简洁的文体相容,而中国早期留洋的作家多少都有些浮夸的毛病。但无论如何,这次见面留给了徐志摩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虽然曾经有好事者竟然以为她们之间有一段隐秘的爱情,大概也是看了徐志摩那篇写《曼殊斐儿》的文章的缘故。而从徐志摩的回忆文章中,我实在是看不出曼斯菲尔德会对这个异国热情的文学青年怀有其他特殊的感情。

 

    曼斯菲尔德其实是个具有很强独立性格的作家,从小就渴望当作家,但在艺术生活贫瘠的新西兰,她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于是年仅20岁的她就只身一人住在具有丰厚文学传统的伦敦,每年靠父亲提供100英镑生活。

 

    但她的生活基本上是不幸的,肺痨的折磨和爱情上的失败都是导致她过早离世的原因。在曼斯菲尔德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厌世和对现存世界的厌倦,她甚至渴望到非洲和印度去换取心灵的宁静。在她去世不久前的1922年10月,也就是徐志摩拜访她之后的两个多月,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的精神已经死亡。我生命的源泉已到了源流堵塞却还没有枯寂的时刻。……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不可救药的废人。我的生命像什么?像一个寄生虫在苟且偷生”。

 

    曼斯菲尔德的绝望和厌世是沉浸在惊艳之中的徐志摩所无论如何想不到的,他的那篇洋洋洒洒的美文,其实连边都不挨着。徐志摩根本就没有从行将就木的曼斯菲尔德身上发现她的悲苦,她的厌世。却一再地卖弄词藻,卖弄他一厢情愿的,诗人式的浪漫和激情。

 

    曼斯菲尔德流传下来的大多是短篇小说,写的非常诗意和散文化,显示了那个时代富裕知识分子的那种闲散的艺术趣味。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像一颗橄榄一样,酸涩淡雅,它更像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这需要一种敏锐的眼光来支撑那种散淡的时光流逝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这使我感觉作家在看似无所事事的、轻松的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

 

    那个时代毕竟已经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有兴趣去看那些闲散的东西了,去发现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琐事中的真实的部分。人们需要刺激,需要喧闹来麻醉过于疲劳、过于乏味的神经。所以一想起那个时代的作家不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我也很少再有兴致读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之类的小说了,一看见厚厚的几大本书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但曼斯菲尔德还是非常好读的,她的很多小说只是一杯茶的功夫就可以使你回味那种恍惚的寂寞,那种从平淡的生活中观察和琢磨的趣味,我感觉这可以消磨我们过于乏味的生活。

 

    曼斯菲尔德也许称不上是一个小说大家,但她是个有情味的人,敏感、正直、痛苦甚至厌世。读了这么些年的书,我早已对所谓的博大心存厌倦了,因为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远比所谓的博大更为重要,更朴实,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除了矫情的文学以外,我越来越喜欢读那些小东西,就像我喜欢听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小品一样,在瞬间的流逝中感受到艺术家最直接的心灵触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