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绝大多数的中、小学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几乎毫无例外的就是考试,攻题山,闯试海,结果呢?学生越考越怕,越学越感觉难,老师也越教越累,双方的效果都不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老师并不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也就不能做到因才施教,以为用通常的那些考试和做题的方式能了解学生,这是一个误区,现在常用的试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选择题和填空题”,这种题型在很多时候都可以靠猜,有很多是猜中的,并不是真懂,而老师又往往以分数来说话,自己蒙了自己,还蒙了学生。而学生不会做的应用题,老师通常也看不出学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总是叫学生注意审题,不要粗心大意。
其实学生不会做应用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读不懂题意,这是学生平时就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对文科知识的阅读理解有障碍;数、理、化知识的阅读理解有障碍,特别是对数、理、化知识的理解,非常多的学生有障碍。题意都不理解,他如何能正确解题呢?
其二,对于相关知识的概念弄不清楚、不理解,或者概念混淆、乱用。既然概念不清,怎么做都是会出错的,偶有作对的也是瞎蒙的。
其三,记不住相关的定理、定义、公式,那还如何做呢?只好糊弄一番了!
其四,对相关的公式、定理、定义、概念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是根本读不懂题意的,不知所云,解题无从下手,即便做了也是胡乱做一气,偶有作对答案的,也是瞎蒙对的。
其五,不会根据题意来建立算式或方程,应用知识的技能很差,背了很多的公式、定理、定义、概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那些公式、定理、定义、概念与题目里的已知和未知条件、数据有何关系,总是联系不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
其六,运算能力较差,算式建立对了,方程也立对了,但在解方程时总是出错,这就是运算能差的表现,但往往被老师理解成粗心大意。
所以,老师如果要全面、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老师完全可以自己出题、编题,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学生。而不要局限于现成的习题集和试题集。比如下面这道题可以做个参考,它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可以考察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举例:(这是一个自编的初中物理试题)
如图所示,在水槽内放进一个圆锥形的铸铁制杯子,圆锥的底内径为 49cm,外径为 50cm,内锥高75cm,外锥高
80cm。铸铁制圆锥形杯子漂浮于水面上,问:(1)铸铁锥形杯子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少?(2)求铸铁锥形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是多少?(3)如果要让杯子刚好完全浸于水中,但又刚好不能进水入杯,也就是说圆锥底刚好和水平面持平,要达到这种效果,应该重新设计杯子的内圆锥口直径和锥高,该如何设计呢?请拿出你的方案,用数据说话。(铸铁的密度ρ铁
= 7.0g/cm³;水的密度ρ水 = 1.0g/cm³)
http://s1/middle/60bca14dxa3185df0fa60&690
为什么说这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呢?因为它的第一问,除了要考察学生对于“浮力”的概念以外,还考察了学生对于圆锥体的体积计算的能力和关于“物质密度”和“物体重力”的概念;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计算,加深学生对于不同物质的“密度”、“重力”、“浮力”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但这一问又需要具备初中数学中关于“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的知识,否则无法计算出答案来,让学生实际了解“数学是一切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要学好物理,还需学好数学;第三问,以前两问为基础,让学生当一回“工程师”,自己亲自来设计一个“铸铁的圆锥形杯子”,并需满足于题设的条件,这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可引导和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这一问,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多种方案可行,是一个多解题,答案不限于一个或几个,关键是考察学生的概念和方法及其计算的正确性,一个学生只需设计一个方案即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