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世界遗产》通用邮票极限片

标签:
澳门世界遗产极限片杂谈 |
分类: 极限集邮 |
澳门《世界遗产》通用邮票极限片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它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集中的,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7月31日,澳门邮政发行了《世界遗产》通用邮票一套8枚,分别展示了大炮台、亚婆井前地、卢家大屋、议事厅前地、三街会馆、大堂、港务局大楼和圣安多尼教堂等八处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均包含在“澳门历史城区”项目内)。笔者当时委托广东邮友赴澳门代为制作了这套邮票的极限片,片源均取自澳门旅游纪念品批发中心出版的《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成套明信片,销澳门邮政首日纪念邮戳。下面笔者就借助这套极限片,带领大家来“游览”一下这些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
http://s3/bmiddle/60bc93fen7a24067de082&6901
大炮台(图1) 大炮台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三巴炮台,座落在大三巴牌坊侧。占地约1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均约为100米。四个墙角外突成为棱堡,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墙身建基于3.7 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墙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蚝壳粉末作灰泥批荡,坚实非常,墙高约9 米,往上收窄成2.7 米宽。女儿墙高约2 米,成雉堞状,可架设多达32门大炮,以防范来自此两方向之攻击。东南墙两角更设有碉堡。面向中国大陆的西北墙身,主要以花岗石砌筑,女儿墙较矮且没有炮口设置,这主要显示其对海外的防御作用以及对当时中国官方的友好姿态。大炮台城堡的顶层为大炮台花园,可以俯瞰全澳景色,是澳门主要名胜古迹之一。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御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钢炮,现今古炮虽已失去军事作用、却成为澳门的古旧文物和历史见证。
http://s3/bmiddle/60bc93fen7a24069abb82&6902
亚婆井前地(图2) 亚婆井前地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广场。传说明朝有一位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们称呼水池为亚婆井。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为澳门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门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处,为澳门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澳门为保存此区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亚婆井前地内的两株百年老榕树得以保留,增设了古典路灯并将石子路面改铺为大理石路面。1996年1月重修工程竣工,使亚婆井前地及附近的欧陆风情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由于亚婆井前地及周围都是古旧建筑,故被列为澳门建筑、历史和文化文物区。
http://s4/bmiddle/60bc93fenc56843e65af3&6903
卢家大屋(图3) 卢家大屋位于大堂巷七号,又称为金玉堂,为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该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落成。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为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上下两层的格局,包括厅、房、厨房、杂物房、天井等。建筑内布置着多个天井,便于通风和采光,整个中轴线上的空间是通透的,但有屏风隔断。内部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满州窗、铸铁栏杆。正立面窗户全为葡式百叶窗,其中以上方左右两扇最为精美。窗扇以金属包角,百叶窗上加半圆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装饰。反映了澳门特有的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
http://s7/bmiddle/60bc93fenc56845674526&6904
议事厅前地(图4) 议事厅前地是澳门最具葡萄牙传统特色的景致之一。位于澳门最繁华的大街――新马路旁,是澳门的步行街区,是游客聚集的最热闹的地方。这个小广场上铺着产自葡萄牙的石质地砖,以黑黄色调为主,碎石排列成各种动物标志的图案,波浪般的围绕着议事厅前地。议事厅前地四周都是葡萄牙风格的建筑,令人感受到强烈的异国风情,被鲜艳夺目的建筑物所包围,使一个原本不太大的广场看起来开阔而富有活力。
http://s2/bmiddle/60bc93fenc56846dc07d1&6905
三街会馆(图5) 三街会馆又称“关帝庙”,位于玫瑰圣母堂附近的公局新市南街,建于1750年,所在地原为昔日澳门之繁荣市区“荣宁坊”。会馆初设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场所,在华人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三街指的是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此三街为澳门古老的商业中心,所有华人商贾全都集中在此经营贸易。1912年,澳门中华总商会成立以后,三街会馆失去它原有的作用。后因会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及财帛星君殿,祀者日众,三街会馆渐渐改变了原有的功能,而成为一间庙宇;庙内供奉关帝,塑像雕刻精巧。关帝庙庙宇规模较小,藏身在市区巍峨的建筑物之中,见证着澳门居民的生活变迁。
http://s7/bmiddle/60bc93fenc56848019b06&6906
大堂(图6) 大堂又称大庙,始建于1576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残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规模,乃奠于此。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为参合土建筑,耗资十万零九千元,成为今日壮丽堂皇的外观。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嵌有极具艺术性的颜色玻璃装饰,以及正面左右双塔式建筑物。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丽巧饰,曾保存有不少天主教遗物及古迹。教堂雄伟的祭坛下,掩埋了贾耐劳、华年达、嘉沙尔等十六、十七世纪时的主教的骨殖或遗体。大堂内还保存着多幅宗教名画,如《圣约翰受洗图》、《日本天主教徒在长崎被钉十字架图》等。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彼得。澳门教会的重大庆典,也必在此举行。
http://s1/bmiddle/60bc93fenc568495fe1e0&6907
港务局大楼(图7) 港务局大楼于1874年建成,由意大利人卡苏索(Cassuto)所设计。初作为在澳门印度籍警察之营地。1905年,改为澳门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故被俗称为水师厂。港务局大楼位于妈阁山边,建在妈阁街的一段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建筑物长67.5米、宽37米,建在一座由花岗石围筑而成的平台上,建筑物除了中央局部为二层(高6.6 米)外,其它地方都为一层式设计。除了近妈阁山的一侧之外,建筑物三周均有宽达4 米带有尖券拱的回廊回绕,这种廊式设计便于观赏风景。在回廊相交处,其楼顶高度也稍为提高,打破了建筑物的强烈水平感,而在其相互垂直的外墙上,则分别开有3个宽1 米多由四条细小的圆柱支承的伊斯兰尖拱。在回廊的其它墙身上,均开满宽1.5 米的伊斯兰尖拱窗洞,特别是较长的回廊上,一共连续开有19个具阿拉伯色彩的尖券拱,各尖拱间以三叶饰点缀,加上女儿墙上有节奏雉堞式排列的方尖形装饰,形成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建筑整体粉刷成黄色,并以白色花纹衬托,它与粗糙的花岗石围墙在色彩及质感上均形成强烈的对比。
http://s4/bmiddle/60bc93fenc5684a606f03&6908
圣安多尼教堂(图8) 圣安多尼教堂位于白鸽巢前地南面,为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圣安多尼教堂初建于1560年,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头重新兴建。其后在1810年和1874年进行过两次重修,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观和规模。教堂两层的顶部都有古典式的三角楣,而正中有一个壁龛,内里放了里斯本圣安多尼像。而教堂的正面则为对称的主题,左方接有三层高的钟楼。教堂奉圣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为主保。圣安多尼是出生于葡萄牙的圣人,以助人寻找失物见称,很多天主教徒若遇到失窃,都会向他救助。后来,人们不只希望他帮助寻找失物,更希望他帮助寻找伴侣,于是圣安多尼也成为了“婚姻主保”。很多澳门人及葡萄牙人也因此选择在圣安多尼堂举行婚礼。(李忠)